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北魏赐名

北魏皇帝赐名,是利用拓跋鲜卑族的习俗而实行的一种特别恩赐。

北魏皇帝赐名对象是有范围限制的,前期以拓跋鲜卑贵族为主。孝文帝时期,北方汉族大族成为赐名的主要对象,且赐名人数远超拓跋鲜卑贵族。北魏皇帝赐名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因官员“敏正”“质直”“谦恭宽雅”而赐名;表达皇帝对受赐者的希望而赐名;用鲜卑佳语赐名拓跋贵族,如“洛拔之名在北人中多见,当是鲜卑语中佳名,故以为赐”,等等。到孝文帝时,除延续前期做法外,由于赐名对象的改变,因而所赐名大多出自《诗经》《周礼》《荀子》等典籍,且所赐姓名也与传统汉魏习俗相一致,即单字名。

——摘编自杜君《北魏时期君主赐名现象成因考论》等

(1)阅读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赐名的特点。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北魏孝文帝赐名的影响。
2024-07-01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代文学人口

文学人口由三部分组成。即文学创作者、传播者和阅读者。明代文学人口数量比唐宋有了极大增加。据统计,如果加上地方社学、里学的生员数。明代后期曾接受过一定教育的市民不下100万人。据学者估计,明人有诗文作品存世者至少有20000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共收明代著述18621种。另有学者统计。现存明文集有2000多种,几乎是唐、宋、辽、金、元诸代总和的2倍。明代形成苏州、杭州和建阳三个全国最大的刻书中心。官刻、坊刻、家刻使得大量雅、俗文学作品得以生产和保存。据《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载明代刻书者有4670人,这一数字并不包含书业中粗识文字的手工业者:据《明会典》载,嘉靖十年仅一司礼监刻书工匠即超千人。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西厢曲》《水浒传》等消费人口庞大。清人钱大昕论及当时盛况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全国以售书为业的书商数量也相当可观。

——摘编自李玉宝《明代文学人口的壮大与书业生产的繁盛》

(1)依据材料,概括明代文学人口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文学人口发展的原因。
2024-03-29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少数民族政权与大一统

材料一   辽朝的《鲜演大师墓碑》有“大辽中国”的说法。《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辽史·世表》则认定“辽之先,出自炎帝。”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并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李元昊立国后遣使向宋上表时,自称祖先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鲜卑自称为黄帝次子“昌意少子”之后。西夏“自称西朝,谓契丹为北边(朝)”,宋为南朝,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

(1)依据材料一、概括辽夏政权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发边疆地区一览表(部分)

少数民族名称开发地区
百越岭南、东南沿海地区和山区
巴、蜀、蛮、僚、俚西南
肃慎、东胡、鲜卑、乌桓(丸)、靺鞨、高句丽、奚、契丹、女真、满等东北
匈奴、鲜卑、丁零、突厥、回鹘、党项、蒙古、回、维吾尔等北方、西北
羌、吐谷浑、吐蕃(藏)等青藏高原
高山族(台湾“原住民”)台湾岛

材料三   战国时,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即取消兵车,改为骑兵,同时改穿紧身窄袖、便于作战的“胡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在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统一内外蒙古后,就根据蒙古长期形成的习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决了游牧民族聚居区的行政管理难题。

(2)依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贡献。
2024-04-24更新 | 314次组卷 | 7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4 . “临清商业”

材料   明朝景泰年间吏部尚书王懊在《临清州治记》中记述:“元,始创开会通河,出县境与卫河合流,置闸河浒以通漕运。国朝迁都北平。永乐辛卵(1411年)复加疏凿。正统已巳(1449年)筑城浚濠。……于是薄海内外,舟航之所毕由……而其地遂为南北要冲,岿然一重镇矣。”

明成祖时开始在此开设钞关征收商税(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上的直辖机构,由中央或地方派驻官员进行管理,并加强军事防卫)。临清钞关收税银到万历年间达到八万三千多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

临清仓储南方诸省之漕,供给易州、紫荆军需。宣德年间,临清仓有大仓、小仓、水次仓,居运河线上五仓之首,通过临清转输漕粮多达七百万石。北方毛皮,南方的茶叶、布绸、瓷器等,西方的皮货商品,皆通过运河运到临清,然后再贩运到其它地区。临清当地有土特产如棉花、麦、豆等农副产品,吸引徽商来此。此地绸布业以江浙商人为主经营,茶叶业以晋商为主经营。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临清成为重要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临清商业发展的特点。
2024-04-24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5 . 谏议与纳谏

材料一   给事中(门下省谏官)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

材料二   唐代谏官进谏,有专用之纸,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摘编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某次经筵后,皇帝与内阁首辅申时行有一场讨论,其大致内容如下:

皇帝:魏征此人如何?

首辅: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贤臣也。

皇帝:魏征早年追随李密,又追随李建成,后来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贤也。

首辅:魏征所著《谏太宗十思疏》,至今也被视为正直之言,不可因人废言。

皇帝:唐太宗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岂为贤德之君?

首辅:纳谏一事为帝王盛美,故后世贤之。

皇帝:魏征大节已亏,纵有善言,亦是虚饰,何足采择。

最终,皇帝决定经筵罢《贞观政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等

注:经筵是大臣定期为皇帝讲授经史的活动,以“培养君德,成就帝业”。

《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求谏纳谏、任贤使能等德政,是明代经筵的重要内容。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谏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评述万历皇帝与内阁首辅的讨论。
2024-05-09更新 | 251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唐宋以来的城市发展展现出一种新的城市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货币的发达,正说明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材料二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兴起,至两宋而大盛,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们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汴京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
2022-04-24更新 | 15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