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某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材料一   1952-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952195619651978198420122018
收入(元)6278100132355838914617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农村贫困发生率变化情况

——依据《中国农村贫困检测报告(2019年)》

材料三   清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2020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
2021-05-10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带着包括古钢琴在内的诸多西方文明成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才日益密切。利玛窦来到中国后转多地,广交仁人志士,了解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明。他的朋友就包括科学家徐光启和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与李之藻结合西方科学和中国实际创作的一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利玛窦还与徐光启一同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明末研究数学之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他就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传播政策、理论与实践历经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78年到1999年),以对外宣传小组成立为起点,《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一批对外刊物陆续发行。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开始逐渐恢复起来,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外宣思想路线。第二次浪潮(从2000年到2017年),以中国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起点,“央媒”在海外“抢滩登陆”后进一步纵向“深入”海外市场。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已经从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转变成为组织传播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的人际传播”。第三次浪潮以2018年“三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一”为起点,媒体融合步入新阶段,全媒体格局加速发展,国际传播正拉开全球性战略传播格局的重组生态下,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重组的宏大序幕。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姜飞、张楠《中国对外传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历史条件,简要分析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传播三次浪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积极意义。
2023-09-29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以下为博鳌亚洲论坛2019—2023年的历届主题,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年份届次主题
2019年第十八届共同命运、共同行动、共同发展
2020年第十九届应对世界变局,携手共创未来
2021年第二十届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
2022年第二十一届疫情与世界: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
2023年第二十二届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
①和平和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非传统安全威胁日渐凸现
③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已经消失   ④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 科学教育

材料一   中国科学教育发展简表

11867年,江南制造局办机器学堂,讲授物理、化学等课程。此后,格致书院(1876)、中西书院(1881)等新式学校皆设理化等课程,进行科学教育。
21904年“癸卯学制”把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地学等列为教学科目。
3新文化运动中,学者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训练科学方法,“科学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科学化”结合,成为科学教育思潮。
41923年的初中课程中,科学课程占到必修课的40.2%;普通高中课程中文科的科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3.1%,而理科则高达44.2%。
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人员不超过500人,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
6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成。“向科学进军”激励了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发展。
71963年,毛泽东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8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号召“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
91994年独立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分别达到5860个、3000个和11656个。1994年底,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达1865.9万人,是1978年的4.3倍。
101995年国家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升,2020年已经达到60.2%。
122016年,习近平回信鼓励八一学校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2023年,习近平勉励育英学校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
13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增至7839.8万人,是1994年的4.2倍,是1978年的18倍。
14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筝。

——指编自上官云《中国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等

材料二   19912021年中国专利授权数量(单位:万件)

——据《辉煌70年》和《十年伟大飞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划分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阶段并概括阶段特点。谈谈你对当今“科技人才”与“创新型国家”关系的认识。
5 . 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一   唐朝统治结束后,都城的建置总体上呈现东移、南迁和北移的趋势。“汴水自唐末溃决”,后周世宗“因故堤疏导之”,以开封为中心,“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资治通鉴》)。北宋时一直有迁都之议。宋神宗时大臣张方平说:“今之京师(开封),古所谓陈留,天下四冲八达之地,非如函秦天府……洛宅九州之中,表里山河,形胜足恃。”(《续资治通鉴长编》)但终北宋一朝,都城并未迁离开封。《宋史·河渠志》写道:“汴水横豆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靖康之变”后,南宋建都杭州。元明清三朝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均以北京为都城。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大运河》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泛滥和国势衰微,大运河淤塞日益严重。1901年,清政府宣告停止漕运,千年漕运史终止。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运河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它被全面治理、修复,开始重新焕发青春。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南水北调的东线经由京杭大运河,向黄淮海平原东部、胶东地区和津冀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进入21世纪,大运河在大宗货物运输方面呈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大运河苏北段北煤南运的年运量在3亿吨以上,3倍于京沪铁路。大运河也是北粮南运和南货北调的重要通道。
2020年,习近平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大运河山东微山湖至杭州约800公里河段,其运量比欧洲最大的航运河莱茵河多1亿吨,是全球货运量排名第四的河道。2022年,大运河总运量达8亿吨。
202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保护传承和发掘利用能力,构建国家记忆体系。

——摘编自《京杭大运河经济带进入“重塑时间”》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唐朝以后,历代都城的建置与大运河的关系。
(2)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大运河的变迁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4-05-1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