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84 道试题
1 .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1936年曾使用过“绥靖(Appeasement)”一词,他说:“我根据的是《牛津英语词典》中该词的第一含义:‘讲和、调解’。直到数年以后,当张伯伦先生奉行的外交政策的后果越看越明显时,人们才更加确定地用这一词典中该词的最后一个含义来理解这一字眼,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下列各项中,体现英国外交“绥靖”内涵的是(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C.《非战公约》D.《慕尼黑协定》
昨日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北魏边缘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的“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A.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促进南北交流B.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
C.南方民族交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南北方之间经济沟通有利于统一
7日内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旧式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他们的知识结构里,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甚至也不是声、光、电、化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主要是变革、进化、尚武、民权等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对这一群体的形成,认识正确的是(     
①促使清朝官员“开眼看世界”   ②得益于新式教育的不断发展
③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④导致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分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明史》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间起,“巡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这反映的史事是(     
A.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自此废除B.明廷强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
C.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D.削弱巡抚权力防止地方割据
7日内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对非西方国家来说,要完成现代化,第一步就是建立现代国家,确保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接下来是发展现代经济,完成工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需努力建设现代社会,完成社会转型,为人民创造享受美好生活的社会环境。因此,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就成为现代化的三项任务,是世界各国都回避不了的历史命题。20世纪的各国历史都是围绕这三项任务展开的,无论这些历史有多么复杂、多么起伏,全世界各国的历史确实都被纳入这一相同的轨道上来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进程出现了关键性进展。

——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7日内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隋鉴’

材料一   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

——《隋书》卷70

材料二   唐太宗君臣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大动乱,看到了空前强盛、不可一世的隋朝在转瞬之间便被民众暴动的浪潮所推翻的可怕场景。唐太宗指定魏征等人编修《隋书》,主要特点就是全面总结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君臣利用古代的统治思想,结合历史经验和唐初的实际情况,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采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开明务实的政策和策略,总结出一套理论、方法和政策,也就是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所说的“贞观政化”。

——编自吴宗国《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

(1)结合所学,概述材料一中对秦隋历史的比较,并谈谈你对《隋书》中秦隋比较的认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对隋朝制度和统治政策的继承与变革。
7日内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家庭手工业者被雇佣,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到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其中在外国资本企业劳动的约占35%,在洋务企业中劳动的约占37%,在其他类型近代企业中劳动的约占28%。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     
A.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B.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变革D.标志着中国工业体系建立起来
7日内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东汉后期,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太学,儒生遍布于社会。“执法不挠、诛举邪臣”的李膺成为士人交往的核心。士人和正直官员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当李膺被诬为“党人”而被罢免归乡时,“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斗争出现的原因是(     
A.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C.绿林起义动摇汉朝统治D.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
9 . 从奎宁到青蒿素

材料一

材料二   最初,奎宁治疗疟疾的效果很好,但是,随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奎宁的疗效严重下降。1930年全球有1000万人感染疟疾。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东南亚竟无法控制。

1967年,中国成立研制新特效药的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屠呦呦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述的青蒿能“治疟疾寒热”,以青蒿为重点研究对象;受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记载的启发,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药物实验发现,青蒿素的治愈率比奎宁高,还不易引发儿童高热惊厥。随着青蒿素的推广应用,全球疟疾治愈率提高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世界同行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愧是现代医学史上的一项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改变世界的奎宁》和《抗击疟疾——从金鸡纳霜到青蒿素》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人类对抗疟疾的历程。
2024-05-1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一   唐朝统治结束后,都城的建置总体上呈现东移、南迁和北移的趋势。“汴水自唐末溃决”,后周世宗“因故堤疏导之”,以开封为中心,“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资治通鉴》)。北宋时一直有迁都之议。宋神宗时大臣张方平说:“今之京师(开封),古所谓陈留,天下四冲八达之地,非如函秦天府……洛宅九州之中,表里山河,形胜足恃。”(《续资治通鉴长编》)但终北宋一朝,都城并未迁离开封。《宋史·河渠志》写道:“汴水横豆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靖康之变”后,南宋建都杭州。元明清三朝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均以北京为都城。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大运河》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泛滥和国势衰微,大运河淤塞日益严重。1901年,清政府宣告停止漕运,千年漕运史终止。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运河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它被全面治理、修复,开始重新焕发青春。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南水北调的东线经由京杭大运河,向黄淮海平原东部、胶东地区和津冀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进入21世纪,大运河在大宗货物运输方面呈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大运河苏北段北煤南运的年运量在3亿吨以上,3倍于京沪铁路。大运河也是北粮南运和南货北调的重要通道。
2020年,习近平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大运河山东微山湖至杭州约800公里河段,其运量比欧洲最大的航运河莱茵河多1亿吨,是全球货运量排名第四的河道。2022年,大运河总运量达8亿吨。
202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保护传承和发掘利用能力,构建国家记忆体系。

——摘编自《京杭大运河经济带进入“重塑时间”》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唐朝以后,历代都城的建置与大运河的关系。
(2)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大运河的变迁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4-05-1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