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60年,四川总领所调利州路民夫3万余人转运军粮, “令诸州守贰以民间产力高下品差(田产)……民间一夫之费为七八十千,雇夫以行者又倍”。孝宗时在四川“巴、蓬、剑、阆,上自三等,每户有出一夫者,出两三夫者”。淮南地区,据黄翰所言, “起夫一事,官司敷之税户,税户抑勒佃户。……佃户以为投之死地,父子夫妻相顾号泣而后行”。南宋法条规定: “其支移(民户将税粮送往指定地点)非急切及军期,而人户愿纳支移物价、脚钱者,听。” “诸人户税租应付他处输纳、而愿就纳本县者,转运司量地里、定则例,令别纳实费脚钱。”

——摘编自柳平生等《南宋时期摊丁入亩演进轨迹及内在机制考析》

材料二   “摊丁入亩”制度自康熙末年首先在广东、四川试行,雍正二年起在直隶正式实行,之后相继在各省推行。到乾隆四十二年,贵州实行“摊丁入亩”,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赋役制度的改革。同时,各地在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清理土地和统计人口的工作,并在雍正十二年重修了《赋役全书》,使清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情况。从推行后的税率看,一般地多丁少的省份摊丁银税率低;丁多地少、人口密集地区摊丁银税率高,所以原则上是“原税重者加税轻,原税轻者加税重”,各省整体税负相对均衡。

——摘编自王郁琛《“摊丁入亩”制度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力役征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历史原因。
2024-03-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教能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冷战结束后,美国提出“无国界”论,宣称政治经济已没有国界了,各国的内政已国际化了,已没有国界了;文化、信息也没有国界了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人权无国界”论,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道德核心”。美国热衷于宣扬“无国界”论的目的是(       
A.为其全面扩张和渗透制造根据B.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C.为开展反恐斗争提供舆论支持D.阻止“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
2024-03-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教能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大蒜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中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A.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B.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4 . 下表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种族差序表
身份称谓权利
第一代西班牙殖民者半岛人政治、经济、司法和教会的高级职位
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克里奥尔人出任其他重要职务
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后裔梅斯蒂索人低级官职和大部分普通职业
黑人与其他种族的后裔穆拉托人、桑博人等大部分作为奴隶成为交易的商品
据表可知,这一“种族差序”(     
A.反映美洲地区人种结构多元化趋向B.实现了西班牙对拉美的完全控制
C.旨在维护考迪罗体制和大地产制度D.是引发巴西独立运动的主要原因
5 . 白银流动·国际金融中心

材料一


清代流入和流出白银数据柱状图(单位:百万两)

来源地

数量

日本

1648-1708

38

拉丁美洲经菲律宾

1645-1820

93

拉丁美洲经欧美

1752-1800

75

——依据庞浩等《中国贸易盈余与外汇储备的长期考察:1636-2018》编制

材料二   据载“1820年以前东印度公司每年以中国输出的棉布都在20万匹以上,其中贩运到英国本土的紫花布在2万匹左右,当时英国士绅的时髦服装是中国杭绸所制的衬衫,苏州所产紫花布缝制的裤子。”

——摘自黄锡之《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代白银流动的变化。

材料三   18世纪至今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演变示意图



(2)阅读材料三,将上述国际金融中心按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只写序号即可)
(3)任选两个年代相近的国际金融中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其演变。
2024-01-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对下列图画出现的共同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16世纪德国学者绘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16世纪英国人绘制的马铃薯图

A.原产古代亚欧大陆农作物的传播交流
B.丝绸之路开辟带来农作物传播与交流
C.原产非洲大陆的农作物的传播与交流
D.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农作物的外传
2024-01-1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人物评价

19世纪人才辈出,选出19世纪变化的主要推动者,十分困难。在我看来,卡尔·马克思是影响19世纪变革的最重要人物……马克思把工人阶级看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并促进了一场大规模的工人阶级解放运动,而这场运动主导了19世纪下半叶的政治形势。马克思的思想推动了劳动者政治组织的建立,也促进了政府进行社会福利立法以缓和社会矛盾。他的另外一个观点,历史是所有经济力量的总和,很有说服力。我们在社会和经济上都受到与社会本身一样古老的规则制约。这种观点对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和社会改变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伊恩·莫蒂默著《欧罗巴一千年——打破边界的历史》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卡尔·马克思是影响19世纪变革的最重要人物。
2024-01-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豆选

材料一


版画:《豆选》

说明:作者彦涵,创作于1948年,作品描绘了河北省获鹿县大河村用豆子选举村干部的情况。

材料二   当年(1948年)土改运动时,父亲担任土改工作组组长,组织当地农民选村长,很多农民并不识字,所以就采取投豆子的方法进行选举。在一个大院子里摆了很多桌子,上面放很多碗,老百姓依次通过进行豆选。选举之前,原村干部找到我父亲,说:“走个过场得了,就别选了吧。”父亲说:“这是不可以的,这是你们的权利,你们必须自己选,因为这是一个民主制度的开始。”选举的时候,农民非常认真,他们注重选出代表他们利益的村长,这出乎我父亲意料。有的老人投豆子时怕投错了人,还专门转到这个人前面,看准了之后才投下这个豆子,他们还是真正想选出自己的代表人。所以父亲在这幅画里,不仅刻出了选举的场面,还在背景加了一条标语“中国共产党万岁”。

——版画作者彦涵之子彦东的回忆(2021年)

指出材料一、材料二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版画《豆选》的史料价值。

2024-01-1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法制建设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王朝在新政上谕中说“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参照各国通例,1903年《重订铁路简明章程》24条颁行,1904年《商标注册暂拟章程》《商会简明章程》《矿务章程》《钦定大清商律》颁行。《钦定大清商律》分为《商人通例》《公司律》两部分,《商人通例》规定了商人、商号、商业帐簿以及妇女经商等,《公司律》则规定了公司的设立、种类、组织、权利义务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商法典,《钦定大清商律》颁行后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直到北京政府颁布新的《商人通例》和《公司律》后才告废止。

——摘编自代巧丽《论晚清经济立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释晚清时期的经济立法。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经济立法工作走上快车道。继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之后,80、90年代经济立法成就(部分)如下:

年代

重要事件

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颁布

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颁布

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颁布

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颁布

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颁布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颁布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颁布

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颁布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颁布
(2)依据材料分别概括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两个阶段经济立法的意义。
2024-01-1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民族交融·民族认同

材料一   在古代历史中,“中国”一词常指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往往成为长城以南中原王朝政权的代称,如汉司马迁“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辽宋夏金政权并立时期,随着辽金等政权的发展,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多以“中国之主”自居,辽金王朝内部的汉族知识分子多以本朝为“中国”,如辽代的刘辉就在其奏折中以辽为“中国”,称“西边诸蕃为患,士卒远戍,中国之民疲于飞挽”。金代的统治者更是频频以“中国”自居。金海陵王时,太后就曾以“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为由劝谏海陵王停止征战。辽金王朝的统治者自称“中国”,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汉族与契丹、女真、蒙古等诸多民族生活在一起。“中国”一词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摘编自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与前代相比,辽金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①(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善谈《左》《老》,尤精释义。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自《魏书·高祖纪》

②(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自《资治通鉴》

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对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的诏书中称:“朕视天下为一体,率土之人,靡不抚恤。”1685年,在对议政王大臣的诏书中称:“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俱同一体。”1704年,在对大学士的上谕中称:“朕于满洲、蒙古、汉军、汉人,视同一体。”“顾念长治久安,务在因俗宜民。”

——摘自《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


(2)从上表所列三位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具体史实,围绕“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主题说明他作出的贡献。
2024-01-17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