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较变化曲线图(A代表发达国家,B代表发展中国家)

材料二   漫画“城市病”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所示,指出19世纪中期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分析19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中的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病”的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2024-05-0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到唐朝时,我国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唐朝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追求。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朱雀门外……东西两教坊(掌宫中教习音乐的官署),余皆居民或茶坊。”16世纪以后,中国茶叶传入欧洲,饮茶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盛行。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8世纪末,输入欧洲的中国茶,除欧洲本地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万荷盾的茶叶,转手卖出后获利65万荷盾。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

——摘编自张福新《茶文化》

材料二   下面为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情况统计表(单位:万担)

时间产量内销外销
18321837年(平均)260.520060.5
1861312.5202.5110
1871409.5202.5207
1886567.46205362.46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材料三   随着商品的流通,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摘自《文化交流与传播》

法国画家雷诺阿《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民众饮茶场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兴盛的原因,分析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以前)茶叶交易带来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茶”为例,谈谈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传播情况,简析其影响。
2024-04-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3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它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

堕落的海

“在这千年之中,人类的意识处于梦寐或半睡醒状态”,有史家认为这一时期是“黑暗的时代”,地中海成为“堕落的海”。

材料一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0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

——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图A                                                                                                                        图B   层层分封的等级秩序


      
               图C     教皇为查理曼大帝加冕                                图D   英国贵族市民代表开会
(1)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联系史实谈谈你对“堕落的海”的认识。

贸易的海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古罗马称中国为“赛里斯”,意思是产丝的地方),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

材料三   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老普林尼《自然史》(作者为1世纪博物学家)

材料四   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

——包撒尼雅斯《希腊志》(作者为2世纪学者)


(2)材料中两位作者对丝绸来源的认识有何不同?推测两位作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结语

“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地中海是世界的心脏,中圈、印度没有分事海洋所赋予的文明而被合理排除于世界之外。”

——黑格尔《历史哲学》


(3)结合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黑格尔观点的认识。
2023-11-1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9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该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其中“文明起源”涵盖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肇始文明曙光的进程,“宅兹中国”主要涵盖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大国一统”讲述自秦统一全国后的历史,“和融万方”聚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民族觉醒”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历史。从远古发现到仰韶文化,从二里头遗址到《湘江评论》,中国考古博物馆以立体方式,讲述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代,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全景方式,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从文明起源到民族复兴,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宏大叙事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历程。

任意选取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某一陈列专题,结合史实谈谈这一专题的观后感。(要求:明确所选取的陈列专题,须有史实依据,解释合理,逻辑清晰)
2023-11-22更新 | 179次组卷 | 8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5 . 材料一:若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一是从“专制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前面的“…”提示其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渐进性;二是“稳定而有序地向前发展”,说的是稳定性;三是从出处的“政治妥协与西方政治发展”,可得出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等。

材料二:主旨是讲“美国1787年宪法”,重点是“谈判”“原则与妥协”等,美国“…着眼于对现实利益的承认、尊重”对解答启示有重要帮助。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2)美国近代民主制度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3)对于西方政治制度演变,谈谈你的认识。
6 .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侵略,中国的各个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国家的出路。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结合下表A-E不平等条约内容,将条约内容与时间轴上方(1)--(5)框相配伍:
选项条约内容
A获得内河航运权、鸦片合法贸易权……
B不顾中国战胜国地位,将德国在山东权益转让日本……
C割让香港岛,搜取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惑国等权益……
D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赔款2亿两白银、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制过……
E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军……

(1)—(__)(2)—(_____)(3)—(____)(4)—(_____)(5)—(_____)
(2)面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压迫,中国各阶层先后发出了自己的吼声。请根据下列口号或言论,与时间轴下方(6)—(10)框相配伍。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E购买外洋器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6)—(_____)(7)—(_____)(8)—(____)(9)—(_____)(10)—(______)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3)材料一11处的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依据材料二和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4)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根据上述时间轴和陈旭麓先生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欧风美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言之成理可)
2022-12-2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遭受了多次战乱,境内人口锐减,大约只有50万人,达到了历史最低点,耕地大量荒废。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实施“移民垦荒”政策,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甚至士绅纷纷加入移民队伍,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达632万人。这次移民中,湖北、湖南的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

——摘编自李禹阶《重庆移民史》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政府机关和党政军人士云集重庆;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达上千家;大量高校也纷纷内迁重庆,如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时间,重庆高校林立,学府众多,最盛时多达38所,是抗战前重庆高校数量的近20倍。到1946年,重庆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

——摘编自李禹阶《重庆移民史》

材料三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国防工业建设活动。重庆因战略位置重要、工业基础好而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大量工矿企业内迁,随迁职工达10余万人,重庆也因此保留了大量三线建设的遗迹和材料。

史料1   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渝开设的窗口办公、展销、咨询服务等项目可布置在母城核心地带;对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用地量不多又无污染的项目可布置在母城边缘的近郊开发区内(如南坪、石桥铺、观音桥);对其他工业项目,视其生产性质及规模,分别布置在母城外围的区县城镇地带。

——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

史料2   老兵们磨破了军装、解放鞋,磨破了肩和手,他们谁也没有怨言,更无人提劳动用品、工作服、补贴、加班费等物质要求,有人说他们傻,老兵们心里明白,他们为的是把三线建设尽快搞上去,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

——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一位老兵口述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和抗战时期两次移民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移民内迁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段史料对研究三线建设的价值。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移民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   (明) 宋濂《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始于何时?对后世有何影响? 元朝面对辽阔疆域,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 《清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钱乘旦 《英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怎样的榜样?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村民自治的性质。综上,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2020-08-0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至1870年,清政府参照欧美法律,对《大清律》进行了四次增、删、改、并的修订活动,废除了长期沿用的一些酷刑、陋刑,以合乎时代潮流。

1843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和《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确立了领事裁判权、随后,美、法、俄等国相继取得这一特权。

1906年,英国在《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表示:“中国深欲整顿律例,期与各国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如成此举……英国允弃其领事裁判权。”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只不过是以宪法的形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认而已。

——根据费衬《略论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特点》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大陆的商业迅速由地区性的商业发展为世界性的贸易。伴随商业的复兴与逐步繁荣,使得规范与调整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法律制度重新为人们重视,这也是当时罗马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再次勃兴的重要原因之一。17、18世纪,工商业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近代民商法律制度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西方民主宪政运动的蓬勃兴起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公法体系的创立。

——根据江启疆《论西方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演进》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法治社会建立的条件。

材料三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

——《韩非子》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治主张的本质区别。
(4)综上,谈谈对我国当今创建“法治中国”的启示。
2019-05-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北辰区2019届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1)材料一中“新的精神世界”指什么?伏尔泰推崇东方“新的精神世界”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原则和具体实践成果。
(4)综上,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2019-05-2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北辰区2019届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