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
(3)依据材料三,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大抵皆取器识明练、才辩锋生者,而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群谓之‘体面人’……盖视此为扬名成业之具,而非为养身肥家计也。议员中资深望重者,可举为宰相及各部尚书,或为伯理玺天德(总统),或有稍玷其声誉者,则终身无再选之理。故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明朝官制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所反映的当时政治发展趋势。


(2)据材料二提炼薛福成所记述的政治制度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声称自己不仅是为抵制共产党对朝鲜半岛的侵略而战,而且还是为保护没有武装的日本而战,为阻止苏联和中国在亚洲其他地区的扩张主义而战。”
——《当代国际关系》
世界上最不平静的半岛——朝鲜半岛,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易燃的地区之一。 一家日本媒体将朝鲜半岛比喻为“危险的大国竞技场”;而另一位专家说,大国权力政治的行使埋下了朝鲜问题的祸根,但同时也约束了这一祸根的恶化。在这个多方利益博弈的舞台上,剧终会是和平吗?
——《朝鲜半岛——高危之下6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中日两国分别有何影响?
(2)谈谈如何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
2015-05-1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三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声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辨证的对待?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材料二   “商品贸易是一种使国家之间交往具有意义的值得称誉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变化。 1950-2001年,国际贸易从579亿美元增加到74300亿美元,增长了127倍,年平均增长率9.98%。世界货物贸易增长14倍,世界生产量增长5.2倍。世界商品出口结构由195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59 %,工业制成品比重占41%,到199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26.5%,工业制成品比重占70.6%。各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明显不同,1997-2001年,亚洲对外贸易所占比重由26.2%上升到27.1%,北美在17%上下波动,西欧由42.9%小降到40.3%,非洲维持在2.3%,拉丁美洲由5.2%上升到5.7%。据统计,二战后初期,各国对外贸易的平均依赖度仅为7%左右,到2001年这一指标达到20%以上。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条件。
(2)材料二反映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现哪些新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世界贸易发展原因的认识。
2015-05-13更新 | 3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不仅是全国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常吸引外地的游客来此游乐。此外东京还经常聚居一大批饥饿的流民,少时数百上千,多者数万。东京城行业众多,彩帛、占卜、典当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瓦肆、妓院,专供贵族、富人寻欢作乐。
——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 2%。可见,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三       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49—1978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吴清《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1949—1991)》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都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据上述材料指出,秦朝是怎样强化君权的?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材料三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3)指出该机构的名称。有人说它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阅读下列表格:
表1            1851年-1913年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
1851年
1855年
1913年
在校大学生
12400人
16760人
77484人,每万人中有大学生学历的为11.3人


表2          1801年-1900年英国、法国、德国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重要科技成果(个)
198
219
356

——据潘迦华《论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编制
材料二   联郑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年平均增长率为2.5%。在20世纪中第三次跃居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只是到1968年被日本赶上。联郑德国外贸总额在1953年超过法国,1954年超过加拿大,1962年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贸易大国。黄金储备在1948年仅有3亿美元,到1970年增加到124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5.2%,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徐聪《德国经济持续增长是实力和政策的双重效应》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的德国科技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飞速发展、迅速赶超所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原因。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从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014-10-15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9月质检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更是影响深远。请回答:
(1)“……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择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这些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此段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3)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请列举两例。
(4)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积极意义的理解。

10 .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成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①美、欧、日是基础;②美、俄、日是关键;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④美、日、中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

——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此,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那些国际力量限制了当时美国的“威力”?

(3)材料三显示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变化?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