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确立了无偿分配西部土地的原则。《宅地法》规定:年满21岁的公民,只需交纳10美元的申请费,可免费获得未垦种土地160英亩,连续耕种5年后就可拥有对该块土地的最终拥有权。1868-1900年依该法向农民分配的土地达8000多万英亩,对西部农业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并没有按照美国人民的要求把国有土地全部划为宅地分给劳动人民,只有一小部分土地分配给了移民,而且位置偏远、土质贫瘠、限制在已堪定的地段内,其实是经过拍卖、先占、赠予等分配方式后的残留地段。大部分土地则通过各种渠道转到了土地投机商及大公司手中,它远远没有满足人民的土地要求。

——兰建英《美国近代西部开发时期的土地政策探析》

材料二   1992年以后的新一轮经济加速发展中,曾一度出现农村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流向工业领域的现象,致使1992年至1994年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出现连年减产,粮价上涨,对此,中共中央立即采取措施。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四是改革农村税费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至2000年,中国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依据材料-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美土地政策在目的和性质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1995年以来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影响制定土地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022-04-05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有人说:“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材料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商办企业

年代新建商办企业新投资总额
数量(家)年平均增长数(家)新投资(万元)平均增长(万元)
1872——1894532470.421.4
1895——1900104172300383.3
1901——1911326308620783.7
1912——19194706095001187.5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说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可)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反映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2-02-20更新 | 25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图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输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草益顿,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开创了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自发推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如《人身保护法》《货物买卖法》等,建立起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制定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建立起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农业的全面机械化推动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日渐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强国……当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也一度产生了社会及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为世界工业化留下了沉重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49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直到19572月,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在讲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仍然强调向苏联学习。他说:“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十分宝贵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选择的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时期内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公茂虹《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选择向苏联而非英美学习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认识。
2022-03-22更新 | 576次组卷 | 1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战国晚期西汉晚期唐朝宋朝明朝清中期
耕地面积(亿亩)0.92.382.114.154.657.27
粮田面积(亿亩)0.852.241.993.94.26.18
人口(亿)0.20.60.531.041.33.61
人均粮田(亩)4.263.763.763.753.231.71
粮食亩产(公斤/亩)108132167154.5173183.5
人均占粮(公斤)460.5496.5628579.5559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生的,它的产生在于社会产生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壮大,进而民族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孕育而生。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随着西欧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代表市民阶级,这个阶级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控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王权势力结盟。1617世纪,在西欧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国家,如英吉利、法兰西和西班牙等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人民对祖国热爱与效忠的表达。

法国大革命不仅把民族主义的表达推向了高潮,在具体的革命进程中把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紧密结合,充分展示了近代民族主义的深刻内涵。就此意义而言,法国大革命则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就从没停止过对中国的侵袭和掠夺,到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梁启超等人将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引入中国,期望以此为武器对抗西方的帝国主义,改变中国的被动局面。虽然在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夷夏之辨”和华夏中心观受到了异常严重的挑战,但其作为已根植于国人心中的传统思想,仍然构成了近代民族主义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自兴中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也极大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生成与蓬勃发展。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于民族认同的宣传,在实践中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局面,都使得近代民族主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使其发展到最高潮。

——郭倩倩、秦龙《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生成理路与价值意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欧洲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不同原因,并阐述其内涵。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当今全球化下民族主义的认识。
2022-05-11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至明清,中国传统治理形成了“双轨政治”架构,包含“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和“自下而上的自治民主体制”。所谓“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县以下更多的是“无为政治”和“长老政治”。而连接县以上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制”秩序与县以下以家族(宗族)为中心的“乡土秩序”的,是乡绅阶层。

——摘编自秦晖《传统十论》、费孝通《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等

材料二   民国年间,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等各种政权都先后推行了各种类型的乡村自治运动,都企图将乡村治权纳入国家管控中。因此,各种政府推行的乡村自治运动,尽管披上了一层现代民主政治的外衣,但有自治之名却无自治之实,名为自治实则官治,其目的不是为民众造福、维系乡村秩序,而是最大限度地从乡村索取资源。民间社会所认可的保护型乡村精英被官府安排的赢利型乡村恶棍取代。这些运动,破坏了传统社会的“双轨治理”之道,使乡村治理陷入“专政劣治”的困境。

——摘编自肖如平《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

材料三   1957年,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针。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领域,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政党制度方面,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之间,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主张“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

——摘编自《毛泽东文集》第8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与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毛泽东“社会管理基本方针”提出的背景,并概括新中国初期社会治理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历史上社会治理活动的启示。
8 . 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而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发生,有赖于英国的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地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材料二: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额,均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

第三款,合众国的参议院由各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任期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否决权……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最终胜利的标志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通过妥协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解决大州与小州之间权力分配问题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妥协的看法。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最早发明了这种政治制度,它既可以有效的治理人群,又可以对政府权利加以限制,英国是世界上最老资格的宪政国家,英国的宪政经验是最具示范意义的。

材料二   联邦政府结构“国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总统拥有行政权、军权,联邦法院拥有司法权。”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

材料三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材料四   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国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开始确立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材料三涉及内容出自哪部法律文献?从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看,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国家元首产生方式有何不同?
(4)有人说材料三的政治制度比材料四更先进,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2-01-1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观点
荀子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道乐者也。
彼特拉克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材料二   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权威观

人物观点
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揭露“假道学”,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地位平等。
马丁·路德认为罗马教廷的一整套制度和神学理论已经背离了基督教教义。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荀子和彼特拉克不同的幸福观及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二者权威观的相同之处。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不同思想文明的理解。
2022-01-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