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协会,伦敦、格拉斯哥、里兹、利物浦、不来本及不列斯脱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     
A.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B.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
C.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
D.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人类文明交流史料(部分)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公元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公元前5—公元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1750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交流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06更新 | 229次组卷 | 21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指出唐朝时期的地理学著作在地区沿革方面的叙述相对较少,存在资料残缺、混乱的现象,且“多失于不载书传出处”,而唐诗中保留了大量的唐代历史地名,涉及民族、山川、城邑、关隘等地理名称,使得不少长期众说纷纭的唐代地名问题迎刃而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唐诗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B.唐诗全面展现了唐代的社会风貌
C.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D.文学诗歌在历史考证中必不可少
4 . 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作为第一手史料成为真实再现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观察下面一组照片,完成下列问题。
   
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上至少两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并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并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除了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有哲学著作,还撰写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堪称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与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者们认为,应该全面地引进西方文化,尤其应该引进西方崇尚个人自由的价值观,用以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他们认为,伦理觉悟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所谓伦理觉悟,最根本的是确立个人独立平等的人格和进取精神,努力用个人主义取代家庭本位,确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文化和社会。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崇尚个性,尊重个人自由,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不是以现实中的个体人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家庭本位倾向,侧重于共性对个性的规范和制约,使个体失去其主体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者还号召国人负起民族、社会、历史的责任,摆脱民族和国别的局限性,用世界眼光观察一切,绝不能以“国情”为借口拒绝学习世界其他文明。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在行动上的特点,并简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相同之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从下述史实中可知,西汉初期地
儒生陆贾受命著《新语》,初步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得到了刘邦的赞赏
叔孙通从秦朝的一个儒生,几经选择后在刘邦麾下得到重用,为汉朝制定了朝仪,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使刘邦感受到了作为君主的威仪和贵盛

A.儒学已成为官方学说B.皇帝的喜好决定思想的变迁
C.治国注重传承与创新D.儒学价值已被统治者初步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
2019-01-22更新 | 177次组卷 | 43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

材料二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后,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再次引起了中国知识界对苏联的关注,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那时,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1930年《俄罗斯研究》月刊创刊,1931年10月《苏俄评论》月刊创刊,1934年《中国与苏俄》创刊。就连一向保守,以“无偏无党”为宗旨的《申报》也刊登了许多有关苏联的文章。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这时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与机器设备的进口一样,苏联在“一五”期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到“一五”计划的第三年初,苏联工业部门已与外国公司签订了价值达八千三百万卢布的技术引进协议,计一百二十四份。苏联与许多世界著名的公司如美国的福特、弗莱因、通用电器,德国的德律风根,法国的施留姆别尔热,瑞典的埃利克松等都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此外,苏联邀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来国内工作。1930年,在苏联工作的外籍专家约有七千人以上。外国熟练技术工人也有三至五千人。

——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教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

——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使用“再次引起”一词的理由,并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新一轮“苏联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两国在引进外来技术方面的不同之处。

10 .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