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9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取代皇权政治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确保政权稳固D.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2024-04-07更新 | 67次组卷 | 45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如图是韩国庆州地区龙江洞石室古坟出土的新罗时代土俑图。土俑形象多为中国式的官吏形象。据此可知,其着装(     
A.具有鲜明民族特色B.体现出佛教色彩C.追求奢侈浮华风格D.受到唐朝的影响
2024-02-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如图是二里头遗址图。该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遗址。这种规划传承至明清时期。这一规划旨在凸显(     
A.因地制宜B.方正规矩C.王权至上D.中轴对称
2024-02-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79次组卷 | 192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如图是存于甘肃省静宁县档案馆的一份电报内容。电报中的当事人发动“诤谏”意在(     
A.抗议日本制造华北事变B.声援东北地区抗日斗争
C.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D.逼蒋抗日挽救民族危亡
2024-01-2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漫画常常折射出时代的印记。如图中的人们正在燃放鞭炮庆祝。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经济政策已经严重脱离实际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各产业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
2024-01-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儿童娱乐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0后跳皮筋、滚铁环;80后玩“发条青蛙”、看小人书;90后看动画片、玩小霸王游戏机;00后玩网络游戏、刷手机短视频。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人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C.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增大D.人民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2024-01-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摘自龚秀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材料二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些代表认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摘编自新华社《十九大报告解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相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4-01-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近代以来,长城逐渐成为了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尤其在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后,长城逐渐成为了一种政治话语体系,在新闻媒体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频繁出现。长城的这种历史性变迁反映出在中华大地上,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不断形成与发展。

——摘自陈佳敏《从长城的历史演变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及修建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长城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长城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2024-01-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1月,累计已同15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文件。中国还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位。材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     
A.实现了共同富裕B.反对强权政治C.有利于合作共赢D.反对霸权主义
2024-01-25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