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的兴起,是有其必然之势的,并非偶然之事。因为改正制度,兴起教化,非儒家莫能为。武帝即位时,年仅十六,成童未几,安知儒学为何事?所以与其说汉武帝提倡儒学,倒不如说儒学在当时,自有兴盛之势,武帝特顺着潮流而行。

——摘编自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上册

材料二   宋王朝建立之后,对民间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事业、对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为士大夫参政议政和学术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说到宋代的学术成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到“新儒学”。其实新儒学并没有什么新的儒家经典,所谓“新”,是指它对既有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这样的新阐释,是建立在中唐以来学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在唐代,很多儒学家反对佛学的教义,但是整体来说,那个时候儒家的力量并不足以和佛学抗衡。而发展到宋代,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思想,以及道家的一些观念,被儒家学者吸纳,融会贯通。一方面,儒、释、道之间有排斥、有辩驳;另一方面,也有吸纳。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的新儒学,其代表人物是格局更加宏大、知识更加渊博的一批精英人物。

——摘编自许宏、刘国忠等编著《中国通史大师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儒学出现“兴盛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新儒学”形成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年开始,北京作为中国三座大城市之一,人口大幅度增加,从1881年的87万人,增加到1910年的100多万人,1932年则增加到150多万人。……从19241948年,北京共开辟了6条电车线路,总通车里程约48公里,在北京城墙之内纵横交错,为北京内城和外城间、东部和西部之间提供了跨越城区的交通联系,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交通网络。但是北京电车系统却面临许多严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乘坐率低。192910月,北平发生了人力车夫砸毁电车事件。最终电车公司不仅没有能够扩大电车网络,降低票价,而且被维持昂贵的票价,最终使电车成为多数城市居民承受不起的消费。另外,为有效使用电车,需要铺设轨道,架设电线,或是拓展街道。但是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城门、城墙和牌楼之类古代标志,既是封建都城权威的象征,也是传统建筑美学的体现。对扩展电车轨道、竖立电线杆而言,它们都构成极其严重的障碍。在许多人看来,现代技术将会破坏古都的风貌的宁静。有些人还搬出中国所特有的“风水”观念,宣称电车的到来,将给城市人民带来厄运。电车公司开始时曾请求市政当局批准拆除影响施工的牌楼。然而,当这一消息泄露后,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猛烈谴责。市政当局不仅拒绝了电车公司拆毁牌楼的申请,而且命令其修复在安装悬空电线和铺设轨道期间遭到破坏的所有牌楼。电车公司不得不取消最初计划,另寻电车路线。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电车公司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尽管如此,电车、汽车这两种最主要的现代交通工具在各个大城市还是比较普遍地被使用着。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电车初步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北京电车乘坐率低的原因,实质上反映了什么矛盾。
2024-01-3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1年,青海民和县磨沟村回族农民冶金财在土改中分得水地二亩五分,冶金财喜看颁发的土地证。

——《茹遂初:记录土改 探源江河》

材料二 1956年第一次提出包产到户。20世纪70年代末,包产到户再次出现。由于领导支持,安徽、四川等省区的农民最先想到包产到户。安徽肥西县山南公社的农民在以万里为首的省委支持下,搞起包产到户的试点。尽管批评的声音还非常强烈,但是成功的实践使包产到户很快推广开来。之后,包产到户在全国逐步恢复、发展起来:从1982年11月全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1983 年底,“双包”责任制在理论上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确认;自198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连续发布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一再强调“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长期不变”。1999年,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被写入断修订的宪法。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信息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并说明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按时间段描述包产到户责任制度的发展、变迁的历程。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两个时期农业政策改革的共同作用。
2024-01-1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由于这场运动涉及政治、社会、家庭、教育、伦理各个方面,当今学者已经开始普遍用复数来称呼这场运动。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得到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反映出它具有更为广阔、深厚的社会背景。因此,有学者称它为“普通人的大革命”。这表明(     
A.文艺复兴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B.宗教改革是一场重要社会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经济诉求D.近代科学的兴起有着广泛社会因素
2024-02-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其人与“旧世界”发生的人口爆炸之间,是有关联的。印第安人向世界贡献出5项颇具价值的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豆类、树薯,这些作物后来得到广泛种植、食用。就地理分布而言,玉米恰好位于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带之间。世界玉米田每单位平均产量几乎是小麦的两倍。美洲食用作物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它们对土壤,天气与栽培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长季节也与后者有异。美洲作物往往不会与旧世界作物竞争,反而与之互补。1492年之前的无用之地,因这些美洲植物的进驻,也变得能栽种粮食了。在许多地区,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不同,农人可以排除休耕季了。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第一家荷兰酿酒厂成立以来,食品贸易和饮食文化使纽约焕然一新,食品企业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和运输创新为食品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加上在战时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纽约的食品制造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是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的啤酒消费税催生了美国啤酒酿造协会,这个以啤酒制造商为主的行业协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19世纪中叶兴起于纽约市内的肉类加工区,离时装区不远,到1900年,该地区已聚集了250家屠宰场和包装厂。

——摘译自[美]JoySantlofer《食品都市》(FoodCity:FourCenturiesofFood-MakinginNewYork)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洲作物外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纽约跻身食品都市的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世界食品(物种)交流进程中得出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贸易战

贸易战

发起国

贸易战形式

发生背景

时间

结果

鸡肉贸易战

欧共体

欧共体对美国进口鸡肉征收高额关税并进行价格控制,美国反制,提高对西欧工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美国即将步入“大通胀时代”1963-1965双方和解

日美贸易战

美国

美国在纺织、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电信等行业,对日本发起反倾销调查或作出不利裁决,并通过了301条款、超级301条款,对日本进行制裁和限制美国经济滞胀,日本飞速崛起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多次自愿限制出口、对美国开放市场

面食产品贸易战

美国

美国对欧洲柑橘类产品的准入制度不满,并对面食产品征收关税。为了报复,欧洲对美国的核桃和柠檬征收关税美欧多国经济下行1985-1986双方达成和解,欧洲损失不大

——摘编自赵涛《世界贸易战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3-05-19更新 | 20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晋末年战争、瘟疫、蝗灾、饥馐接踵而至,西晋王朝疲于奔命。及惠帝之后,政权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渡江之后,东晋王朝喘息渐定,尤其是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隔江对峙的格局。这些移民的到来为荆州成为上流雄镇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也进一步提升了荆州“据上流,握强兵”的重要性。同时,荆州北方有山水纵横的汉水流域作为与进据中原之异族分庭抗礼的缓冲地带,远离战争表扰,移民得以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过长期的农业开发,江南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瘴疠之地,实已发展为瓜果飘香,良田美池的富有之地,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大批移民流落江南,发展农业,提高江南经济文化水平,为以后“中国的政治权力常在北方,而文化与经济的‘中原’则俨然以南方为重心”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永嘉南渡”的历史背景。指出南渡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分析“永嘉南渡”对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将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并为我所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大特点。而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碰撞下,近代中国围绕着时代主题,先进的中国人相继从多个层面积极地回应西方。出于自我救赎的迫切需要,西方思想的接受者们并没有一味地盲从某种思想,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寻求这些思想与中国问题的契合点,要求这些思想能够“有的放矢”“为我所用”,表现出极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

——摘编自宋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世思想史背景》


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宋这个中央集权制的政权国家建立之前,中原大地处于五代十国的大分裂以及百年藩镇割据的社会状态中。五代时期战乱频频,社会经济发展几近停滞,再加上政策朝令夕改,百姓流离失所,身上钱财难以保留,丧失了契约产生与发展的环境。因此宋朝建立后统治者率先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法律,经过休养生息,宋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出现了新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法律规范中,表现为宋代制定了完备的契约法律制度。为了保证契约的履行,宋代制定了详备的调整契约关系的法律规范,囊括了契约的订立、时效、违约的处理以及担保、履行等方面,并对此做出了强制性规定,体现出国家法律对契约关系调整的重视。

——摘编自国红玲《宋代契约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确认了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其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否定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原则,规定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法典对家庭、婚姻、继承等社会生活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它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法国民法典》革命性地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平等替代了等级。《法国民法典》确立了所有权神圣、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原则。奠定了近代私法体系的三大基本原则。《法国民法典》不仅在法国国内影响深远,对其他各国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例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律,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都是仿照该法典编制而成的。另外,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的民法典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响。

——摘编自邢万里《〈法国民法典〉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契约法律制度产生的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面对自汉以来选官的“门望”与“贤才”之争,孝文帝既重事功,也不排斥能力,以皇权调和了二者的关系...孝文帝常以“论考之事,理在不轻,问绩之方,应关朕听”为指导思想,形成对官员考课的定制,在废除原有部落色彩的“领民”、“酋长”等官职的基础上,将鲜卑官名和内朝融入了中原传统的官职中,代之以廷尉、九卿等汉族传统官名,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扭转了中央、地方胡汉二重体制,统一和协调了北魏政权封建官僚体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与官员的选举》


(1)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官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孝文帝的官制改革。
2022-05-07更新 | 231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