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年开始,北京作为中国三座大城市之一,人口大幅度增加,从1881年的87万人,增加到1910年的100多万人,1932年则增加到150多万人。……从19241948年,北京共开辟了6条电车线路,总通车里程约48公里,在北京城墙之内纵横交错,为北京内城和外城间、东部和西部之间提供了跨越城区的交通联系,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交通网络。但是北京电车系统却面临许多严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乘坐率低。192910月,北平发生了人力车夫砸毁电车事件。最终电车公司不仅没有能够扩大电车网络,降低票价,而且被维持昂贵的票价,最终使电车成为多数城市居民承受不起的消费。另外,为有效使用电车,需要铺设轨道,架设电线,或是拓展街道。但是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城门、城墙和牌楼之类古代标志,既是封建都城权威的象征,也是传统建筑美学的体现。对扩展电车轨道、竖立电线杆而言,它们都构成极其严重的障碍。在许多人看来,现代技术将会破坏古都的风貌的宁静。有些人还搬出中国所特有的“风水”观念,宣称电车的到来,将给城市人民带来厄运。电车公司开始时曾请求市政当局批准拆除影响施工的牌楼。然而,当这一消息泄露后,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猛烈谴责。市政当局不仅拒绝了电车公司拆毁牌楼的申请,而且命令其修复在安装悬空电线和铺设轨道期间遭到破坏的所有牌楼。电车公司不得不取消最初计划,另寻电车路线。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电车公司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尽管如此,电车、汽车这两种最主要的现代交通工具在各个大城市还是比较普遍地被使用着。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电车初步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北京电车乘坐率低的原因,实质上反映了什么矛盾。
2024-01-3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新项目,都是由省一级通过新设置的“局”来办理的。这类局由清帝授权设立,因为现代技术和业务方式迫使它们接受了一些新的办事准则。但是这些机构还是保存了不少老一套的做法,而且常受其他官僚部门的干预。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材料二   1978109日,在全会召开前夕,交通部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得到批准后,招商局迅速提出了在毗邻香港的蛇口,开发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的计划。19797月,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诞生,其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被人们誉为“蛇口模式”而载入史册。蛇口工业区的建成和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创办特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摘编自樊勇《从档案解读百年招商局》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创办轮船招商局的时代背景和直接目的。据材料归纳这类企业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蛇口工业区成功创办的有利因素,并指出其蕴含的时代精神。
2023-02-15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深圳开始制订城市规划,1980年修订,1985年最终完成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建成综合性特区的目标,根据规划,深圳的产业结构突出“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经过10年时间,工业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外来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步启动,被称为现代城市之光的高层楼宇,一时居全国之冠。深圳走外向型工业化路线,利用外国资本发展特区工业,工业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深圳特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从1990年初开始,深圳又编制了10年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深圳建成国际性城市。在“十五”计划中,深圳进一步提出了“以港强市”、加速深圳特区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新战略。

——摘编自方宁生等《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

材料二   底特律在鼎盛时期,全市约有90%的人以汽车工业为生,80%的收入来源于汽车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整个汽车业面临危机,汽车业三大巨头的销售量在2009年一年内减少了33%45%.汽车产业受到冲击后,财政收入锐减,而此时公共支出却依然庞大另外,底特律是美国种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城市之一,19677月爆发的种族骚乱使底特律三大汽车业巨头全部停工停产,白人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逃离,市区人口锐减,许多工厂荒废人口和企业的迁出加剧了底特律税基的缩减,底特律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底特律在2013财年总体的债务规模达到1825亿美元,财政收入总额仅为11亿美元,导致底特律政府无力偿还,最终破产。

——摘编自贾宇清等《底特律破产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2)据材料二,分析底特律城市破产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归纳深圳的腾飞与底特律的衰败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的相同启示。
4 . 明末清初,江南市镇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南浔镇是其中的典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浔镇西距湖州府治六十一里,北距太湖口十八里,湖州至平望的运河穿越全镇,与南北相向的市河相交于镇中。它兴起于南宋,到明代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烟火万家”“舟航辐辏”的巨镇。南浔镇是湖丝的主要集散地,每当新丝上市,“商贾骈集,贸丝者群趋”,既有“乡农卖丝争赴市”,也有“客商大贾来行商”,“一日贸易数万金”,既供应苏州杭州织造局所需上等湖丝以满足皇宫消费,也经由广东客商之手远销海外。但蚕茧原料不足,因此本地商人多前往嘉兴一带买茧进行缫丝,而嘉兴各市镇的商人则运送蚕茧前来南浔出售。民间机坊“雇人织挽”的现象蔚然成风,每日清晨都有许多工匠立于固定地点等待受雇,这些机坊对丝的整理极其讲究,对绸缎的花样也很考究,所生产的丝绸巧夺天工,广受青睐。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中国史》

材料二   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今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梁;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不知其几何也。盖俗奢而逐末者众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醖,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者不知几何。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苏杭之境为天下南北之要冲,四方辐辏,百货毕集,故其民赖以市易为生,非其俗之奢故也。噫!是有见于市易之利,而不知所以市易者正起于奢。

——摘编自陆楫《蒹葭堂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明清时期南浔镇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评作者的观点。
2024-01-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3世纪之后,欧洲和中国的关系在中断了至少4个世纪后又得以恢复。传教士、商人和文学作家,通过自己的笔触,将一个地大物博、人民富庶的中国形象带入黑暗的中世纪欧洲。17-18世纪哲学家们从各种资料中构建理想的中国形象,中国的道德哲学要远超欧洲,莱布尼茨还塑造了康熙皇帝这个“德统天下、内圣外王”的理想中国君主的形象。

——摘编自赵风玲《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图景》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旅欧游记者带着学生的心态去欧洲,对欧洲产生或多或少地狂热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等人到西欧考察,面对满目疮痍的战后景象,却仍然对西欧各国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30年代以后,西欧的乌托邦形象衰落,代之以苏联乌托邦形象的逐步生成。二战后,战争中旅居英国的萧乾在战后到中立国瑞士旅行,迫切希望找出瑞士和平、安定的原因。中央日报驻伦敦的特派员徐钟珮则写了《外国不是天堂》等通讯文章。

——摘编自安然《1912-1949年中国旅游游记中的欧洲形象》

(1)归纳材料一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动因。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中国游记中对“欧洲形象”认知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这一时期国人关注、记述欧洲的时代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荷兰控制了地中海并渗透到大西洋、印度洋,扼住西欧的商业咽喉。此时的荷兰商人是贸易方面的中间人、欧洲的代理商和经纪人。荷兰在东方抢占的殖民地多是贸易环境较好的地区,不用把过多的流动资金变为固定资金,只需流动资金就能获得所要的商品。荷兰的特许公司往往只是一种媒介,无法长期经营某一开拓性的事业。这些公司在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时,就有如浮萍一样,飘来飘去,相当脆弱。在竞争中根本就不是深深扎根于殖民地的英国公司的对手。到了18世纪,荷兰商业资本家把资本从商业和手工业中撤离出来,转向金融业使之成为纯粹的生息资本。他们通过放债或购买有价证券,坐收利息。

材料二   17-18世纪,英国商人资本大多或直接或间接地投入生产中,不少商人资本家亲自组织生产活动。在这种商业贸易战略中,商业资本不仅控制了商业体系,还逐渐控制了生产体系。英国的海外殖民大多处于经济环境不太好的地区。英国商人资本要想在殖民地站稳脚跟,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生产性的开发”,如在殖民地进行修建基础设施,投资种植园或矿山等一些生产性经济活动。英国海外商业扩张,殖民地开发,新消费市场的增大,促进了国内生产高涨,中小商业资本把资本大量地投入到制造业。在英国商业贸易发展战略中,生产性部门在社会经济中加重,催生着新的大工业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工业资本主导时代的到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翠芳《商人资本国际流动与近代西欧社会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荷兰和英国商业资本在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商业资本对英国历史的意义。
2023-04-26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是16—18世纪欧亚贸易大规模扩张的产物。

材料一   “十三行”产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清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支持“十三行”的发展,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十三行”行商走向鼎盛创造了制度优势,在中外贸易大增的环境下,行商以良好的商业精神、开放的心态等,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中抓住机遇,实现了创造财富的梦想,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人。同时他们以开放、兼容的姿态面对世界,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等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三行”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扇门,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一扇窗。

——张剑《清代初期广州“十三行”鼎盛原因探析》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16001231日由英皇伊莉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许可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英国商人经常在印度洋与荷兰和葡萄牙竞争者发生武装冲突。1612年东印度公司战胜葡萄牙人,使他们获得莫卧尔帝国皇帝贾汗吉尔的青眼。允许他们可以在任何他们愿意的地方居住,他们享受无限制的自由。1680年代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其主要人员来于对当地居民的征募。到1689年为止东印度公司可以说拥有了一个“国家”的特性,它自主地控制着孟加拉、金奈和孟买的统治。

——摘编自《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详细资料大全》


(1)据材料一,广州“十三行”为什么会走向鼎盛?简评“十三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东印度公司兴盛壮大的因素。
(3)据材料一、二,简析中英两个机构的异同。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萩变法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一般认为,商鞅强制推行分户令,以建立小家庭制度,一改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习俗,使每个劳动力都发挥了应有的潜力。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第一,小家庭中仅有的一个男丁,要么耕要么战,强制分户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一个方面;第二,战国时代,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农耕所需的人力和畜力应该大于或者等于三人二牛,小家庭很难拥有这样的畜力和人力条件;第三,小农抗风险能力低,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必然促使小农与宗族势力的依附关系加强,反而会助长地方分裂势力。

摘编自邢晨《浅谈商鞅分户令》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户令”颁布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据材料,归纳学者们质疑“分户令”的理由。为了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解释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2022-03-26更新 | 30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的兴起,是有其必然之势的,并非偶然之事。因为改正制度,兴起教化,非儒家莫能为。武帝即位时,年仅十六,成童未几,安知儒学为何事?所以与其说汉武帝提倡儒学,倒不如说儒学在当时,自有兴盛之势,武帝特顺着潮流而行。

——摘编自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上册

材料二   宋王朝建立之后,对民间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事业、对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为士大夫参政议政和学术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说到宋代的学术成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到“新儒学”。其实新儒学并没有什么新的儒家经典,所谓“新”,是指它对既有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这样的新阐释,是建立在中唐以来学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在唐代,很多儒学家反对佛学的教义,但是整体来说,那个时候儒家的力量并不足以和佛学抗衡。而发展到宋代,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思想,以及道家的一些观念,被儒家学者吸纳,融会贯通。一方面,儒、释、道之间有排斥、有辩驳;另一方面,也有吸纳。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的新儒学,其代表人物是格局更加宏大、知识更加渊博的一批精英人物。

——摘编自许宏、刘国忠等编著《中国通史大师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儒学出现“兴盛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新儒学”形成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