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9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正好遇到辽国冬至,辽人要求宋使入朝贺节,但苏颂不肯,因为辽历比宋历早一日。他知道对方“不禁天文、术数之学,往往皆精”,“其实契丹历为正也”,在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对这一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宋朝文化科技相对落后B.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
C.辽国促进天文历法发展D.辽宋政权长期对立冲突
2024-06-18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疆域在西边达到了黑海、叙利亚一带,出现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汗国。蒙古在各地建立完善的驿站制度,并派兵保护和维持交通秩序。从中国直到西欧,东、西方商使往来不绝。这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公元1275年,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跟着父亲和叔父到达蒙古大汗驻所上都。此后的十七年间,马可·波罗一直在元朝供职。他除了在京城大都视事外,还经常奉大汗之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作为一个见闻广博的旅行家,他留下了一部脍炙人口的游记。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作为早期的世界地图,图中的印度、中亚和远东部分都是取材于《马可·波罗行记》。

———摘编自余士雄《中西方历史上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

材料二   1275年左右,列班·扫马和弟子马可从元大都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经新疆和中亚诸国抵达巴格达。他们在伊利汗国停留数年后,专奉伊利汗国蒙古统治者阿鲁浑的旨意,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列班·扫马的西行不仅拜见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说马可·波罗实现的是13世纪欧洲人的中国之行,那么列班·扫马实现的则是中国人的欧洲之行。列班·扫马的西行向欧洲透露了交好之心,从而架起了欧亚外交的桥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作为最早游历西亚和欧洲的中国人,列班·扫马无愧于“中国的马可·波罗”之美誉。

——摘编自热依汗·卡德尔《列班·扫马的丝路之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可·波罗东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述列班·扫马西行的主要活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可·波罗东来和列班·扫马西行的共同影响。
2024-06-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20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认为德国可以作为手中的一个砝码,用来“平衡”法国和俄国的势力,而且这一砝码必须有一定的分量,否则难以达成目的。英国意在(     
A.适度调整凡尔赛体系B.落实民族自决原则
C.重建欧洲大陆的霸权D.确立集体安全体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隆庆初年,政府准许人民出洋贸易,大量商人移居海外。明末南洋地区的华侨总计约有10万人,在籍贯上,以闽人为最多,其次是广东人。闽粤地区地狭人稠,兼有下洋之便利,许多人只好出洋以求生计。16世纪,西方殖民者东来,纷纷在南洋建立殖民地,出于开发当地的需求,殖民者起初对华侨采取招徕政策,导致华侨的大批出国。在清代前期出国的华侨中,商人的比例有所减少,贫苦、破产的农业和手工业者则逐渐占有多数。他们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建设家乡,使一些不毛之地变成良田和城镇。从明末清初起,南洋等地的华人社会不断扩充,华人与当地人通婚而形 成跨文化家庭,为当地文化注入新鲜的元素,并渐渐融入当地社会。

——摘编自赵红英、张春旺《华侨史概要》

材料二     19世纪40-70年代,有三四十万名“契约华工”输入拉美地区。他们在拉美主要从事开矿、修筑铁路和公路、种甘等艰苦工作。华工在“契约”到期后,纷纷在当地落脚,靠贩卖小商品和手艺维生。大多数人慢慢发展为小商人,一些人终成富商,逐渐在当地形成一个华商阶层。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商的经营活动已遍及拉美100多个城市。在华侨聚居区域,他们往往自办华侨子弟学校,创办华文报纸,既宣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介绍居住国的文化习俗。与东南亚华侨 相异,拉丁美洲的华侨成为老死他乡的“单程移民”的情况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家乡山迢水远,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当地人少有种族歧视,民族关系和谐。在传统华人时代,拉美华侨与当 地民族通婚已很常见,这对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客观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摘编自高伟浓《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华商与华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华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华工在拉美地区生存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简析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融合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都很有成绩,但除了铭刻和钱币外,没有留下其他文字记载。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法显的著作(     
A.推动佛教产生不同的派别B.反映出笈多帝国控制印度全境
C.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D.成为研究德里苏丹的一手资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以月亮新知批评月食救护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的焦点。在京师同文馆所教授的天文学知识中已包含对月食等天文现象的解释与推算。这些知识在当时的各大报刊也屡见不鲜。在晚清报刊中,曾出现较多批评清廷月食救护礼制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并未能动摇清廷月食救护的活动。进入民国后,月食救护才不再被作为国家制度予以强制执行,但民间社会依然盛行着传统的救护月食活动。知识分子见百姓还循例救月,往往怒其不争,尤以新文化运动前后最为激烈。20世纪20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过不少介绍月亮新知的专著,从通俗教育的角度进行科普。到40年代时,民间救月现象已难见记载。

——摘编自黄兴涛《月亮的人文史:近代中国的月亮认知、书写和话语》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国人获取月亮新知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国人的月亮认知的主要因素。
2024-06-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德意志,铁路建设被作为国家建设而受到推动。1839年,萨克森政府利用英国的技术、人员及机车,修建了德意志第一条主干铁路,将莱比锡与德累斯顿相连。这条铁路全线开通之后,德意志陷入铁路狂热中,各地的铁路都在扩展。铁路推动了跨国贸易,迫使各邦国降低直至统一关税,使得国界几乎成为多余。到了1871年,各自拥有边境和关税的39个德意志邦国,被铁路紧紧连接在一起。铁路尚未出现时,德国90%的铁矿都使用木炭进行熔炼;到19世纪50年代,鲁尔建成了使用焦炭的熔炉,如果没有铁路提供廉价的运输,这在经济上根本行不通。伴随着铁路的陆续建成,德国的煤炭产量翻了十余倍,温泉小镇巴登巴登因之成为繁荣的旅游胜地。鉴于铁路在普法战争和普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德意志首相通过立法机关颁布法律,赋予帝国强制性收购私人铁路公司的权利,以最大限度发挥帝国军事机器的潜力。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铁路改变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铁路建设对德意志的影响。
2024-06-0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拉美独立战争时期,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知识精英们用启蒙思想诠释独立的合法性。他们普遍认为理想型社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威权体制,土生白人精英就是这个理想型社会的“头部”,天然地代表人民与公共意志。拉美知识精英的思想主张(     
A.强化了拉美人民的民主认同B.表现出民族民主革命的局限
C.表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D.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1938年初,战地记者、作家周立波走访晋察冀边区,在阜平城外数十里参观了边区军校。他发现“爬山”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军校每天都有。毕业后,军校学员都能带着所学的山地战理论和所受的训练运用于战斗指挥上。这表明(     
A.敌后游击战在相持阶段广泛开展
B.中共善用自然条件推动敌后抗战
C.边区政府动员民众参加军事训练
D.抗日武装注重改造地形进行作战
10 .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受到士人的欢迎,在当时十分畅销,因此常被一些从事刻书出售的书坊盗印。这令朱熹很气愤,只好写信给县官和挚友,希望他们能帮忙追讨书版。这反映出(     
A.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B.活字印刷书籍不受官府保护
C.南宋印本图书商业传播D.朱熹著作成为科举考试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