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演进

国际政治结构国际政治结构中两极格局的瓦解和霸权争夺的消失,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国际市场获得统一、资本技术可以更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得以充分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环境更加稳定,这为很多中小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选择,提高了它们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
国际技术结构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与全球生产的扩展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地的沟通和协调非常便捷,为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生产并进而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机遇和便捷途径。

——摘编自查晓刚《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今日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政府采用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设立以成昆线为中心的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组建总数达30余万人的联合筑路大军,组织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设工作,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等一批铁路。这一模式(     
A.使得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B.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国家政策选择
C.促使西南地区整体性贫困得到了解决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2年盛宣怀抵达上海后,深感忧虑上海一埠如洋布、洋货、丝、茶、钱业等各大商帮在与洋商交涉前,“倘不先行会议,则彼谙习而我生疏,彼萃聚而我涣散……将来英员既到即催开办,若俟(等到)议及始询各商……断无不受亏损之理”。这说明了盛宣怀认识到(     
A.商战已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B.通过自办企业能挽回失去的利权
C.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逐渐加深D.振兴民族经济急需设立华商组织
5 . 下面为武周时期恒州鹿泉县检校官裴琳的德政碑的部分记载。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其年(长安二年)检校官奉敕总停(朝廷停罢检校官),君(指裴琳)则随停,例也。百姓众庶而谋,我君去矣。人斯悴矣。若不□命而诣阙(奔赴京都)乞留,道路相属。奉长安三年四月救:“元瑶清平化俗,奉法无私、人不忍欺,吏不敢犯……特听修旧检校。”
A.德政是地方监察的价值导向B.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权力博弈行为
C.官僚考课呈现多元评价体系D.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能动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面谕各省巡抚编审户籍时,称其“只奏报纳银丁数,而不奏报不纳银丁数”,“今国用充足,将各省今番编审丁银(人头税)数目,永远著为定额,嗣后不准增减。”据此可知(     
A.地方政府编订户籍欺瞒朝廷B.国家富足但人口增长缓慢
C.朝廷尚不掌握全国丁口总数D.清政府全面推行摊丁入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继公元640年唐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嫁去回纥,另外,唐王朝与奚、契丹等少数民族也实行了和亲。唐朝此举(     
A.说明国家实力尚弱B.提高女性政治地位
C.意在稳定民族关系D.标志羁縻政策终结
8 .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朝中大臣开展了一场关于科举录取的争论。据下表可知,这一争论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代表人物主张
司马光
(今山西省夏县人)
“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欧阳修
(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A.经济重心南移B.南宋取士完善C.南北人才均势D.北方经济占优
2024-06-0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9 . 儒学经典《春秋》对吴楚之君,只称“子”,齐晋只称“侯”,宋虽弱小,却称“公”。践土之盟,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这表明当时儒家(     
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秩序
C.赞同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D.支持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
2024-06-08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天津条约》改订日期愈加临近,为商讨条约改订,总理衙门于18682月首次正式向西方国家派出外交使节,以前美国公使蒲安臣为代表的清朝官员一行30多人正式访问美国和欧洲。蒲安臣使节团如期拜访各国元首,但是,诸如传教、通商、铁路建设、鸦片贩卖、治外法权及中国内陆航运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使团于187010月回到北京。蒲安臣使团是中国政府出访欧美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为中国外交礼仪、机制的近代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187111月,明治政府派以岩仓具视为代表的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其规模超过100人,任务是:第一、向签订条约国元首传递外交文书;第二、提前为修改条约进行协商;第三、调查西方各国制度和文化。其中,为修改条约事先开展的协商,从访问的第一个交涉国美国开始,就已宣告失败。使节团历经两年多时间,相继走访美国和欧洲各国,实地考察了当地近代化政策走向。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等

(1)据材料,指出中日两国使节团出访的异同。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使节团出访对各自国家发展的影响。
2024-06-0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