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但也最灿烂的时代。黑暗,它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朝堂之上,政权更迭;朝堂之下,群雄并起。说灿烂,整个社会在曲折中仍有发展,不同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图示,属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新现象”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3-1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路线交通示意图》(如图),对唐朝对外关系的论断正确的是(     
A.①处(扬州)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B.②处(天竺)从唐朝开始与中国直接交流
C.③处(缚达城)是波斯与唐朝的交流中心
D.④处(敦煌)文化交流促进佛教艺术发展
2023-12-0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3 . 如图为“近200年美国移民数量与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近200年间北欧和西欧移民始终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B.世界大战和经济“滞胀”危机使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
C.二战后美国移民结构伴随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改变
D.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趋于一体的移民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3-06-30更新 | 3456次组卷 | 15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浙江专用)
5 .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国家治理的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6.5亿吨,2021年粮食总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6.8285亿吨。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约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2倍,标志着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

——摘编《光明日报》2022510日第5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61年中国贸易伙伴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项措施名称,分析“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的成功经验
6 . 有学者用下列两张示意图展现西欧迈向近代过程中国家结构的演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图 1 体现了封君封臣制容易造成割据②图 2 表示各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③在此过程中王权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④该历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如图是1941年晋察冀边区政权组成示意图。这种政权构成(     
A.说明苏维埃政权组织扩展到基层B.反映出联合政府形式被民众认同
C.有利于动员民众加入到抗战之中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022-11-15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8 . 下图是根据《教育大辞典》“奏定学堂章程”词条绘制的学制示意图。关于这一学制,下列说法正确的(     

①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               ②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③成为取代科举制的选官制度                  ④学程冗长不利于推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9 . 两汉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举孝廉是两汉时期察举制度中最普遍盛行的制度。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令二千石举孝廉”,正式规定郡国守相,若“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作为对二千石等官吏是否忠勤于国家的考察方式之一,后又规定了郡国察举孝廉的人数和具体标准。其标准有四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摘编自《汉书》《续汉百官志一》等

材料二   南宋至明清时期,考中的状元、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图


—摘自张希清、毛佩琦等主编《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朝科举制度取消了门第限制,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如“工商杂类”获得应试的资格,到北宋末年,甚至僧道亦可参加应试。在举行考试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密封考生姓名的“糊名”制度;设立专门负责誊录考生答卷的“誊录”制度,还有主持考试的高官不回家,锁门谢客,不与外人往来的“锁院”制度。

—摘编自宋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汉武帝时期实施“察举制度”“举孝廉”的主要目的,并概括这些选官制度的“具体标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从经济的角度阐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析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并概括这一变化对宋代政坛的影响。
10 . 有学者认为: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根据历史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该论点依据的是( )

A.印欧人的迁徙B.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
C.阿拉伯人的扩张D.蒙元的南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