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初,资产阶级只是一个势单力薄的阶级,它不得不与王权相结合,结成同盟来斗争,支持国王逐渐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王朝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这个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所以,在英法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旧的王朝国家,构建起了近代民族国家。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从巴黎掀起的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经过长时间艰难的逐字逐句的争论之后,1789826日,制宪议会最终通过了这个庄严的宣言。宣言共17条,它庄严宣布: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惟一原因。

18043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民法典》正式颁布实施。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这部法典在破坏欧洲封建制度和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上起过不容低估的示范作用。后来,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在制订法典时,往往以它为范本。拿破仑所创建的资产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在以后的法国和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一直被沿用下来。这次革命为资产阶级所做的事情是这样之多,以至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据吕一民《法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19581969年戴高乐执政期间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959年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收回对法国舰队的指挥权,禁止美国使用法国基地。1960年法国爆炸第1颗原子弹。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禁止核扩散条约(1963),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1964年,法国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军队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迫使该组织总部撤离法国迁往布鲁塞尔。

——张芝联《从高卢到戴高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资产阶级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努力,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国家”的显著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个庄严的宣言”的名称,结合拿破仑的相关举措,对材料中下划线部分予以阐释。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评析戴高乐执政期间的外交活动。
2024-04-10更新 | 29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南下的移民长河中,有三次蔚为大观的浪潮。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末年,移民比较密集的长江中下游和太湖地区逐渐开发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南方人也成为了蛮化的汉人与汉化的蛮人的结合。安史之乱促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达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展开,原来流传于北方的音乐舞蹈、绘画技术、宗教思想、天文知识等也随之南传。靖康元年。金人南侵,随之形成了第三次移民南迁高潮。总之。宋朝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分布方面已占显著优势,元朝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已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如何将南方财赋粮食顺利北运成为元朝统治者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整理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民南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统治者为了将南方财赋粮食顺利北运而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

自魏晋至宋元。中国移民的主流方向是北人南下。在明代。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既有许多边疆地区的人口迁移至内地,也有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及其家属从内地向各边疆地区迁移,还有不少移民从平原地区向山区进军,加速了丘陵山地的开垦。与以前的自发性移民相比。明朝对移民数量、分布区域以及迁徙路线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明代移民人数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7%。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规模在前代都是不曾出现的。

——整理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移民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区能够接纳大量移民的农业基础。

材料三

这是帝国时代最恢宏的一个盛世。历康、雍、乾三朝.持续100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各个方面都远迈汉唐.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尤其是经济上“内外度支,有盈无绌,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世界首位,“御纂诸书”也得以完成。然而,这又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个盛世。从乾隆中叶开始,盛世已渐渐暮气四起了,几乎在同一时间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盛世中的君主却“恐外人之交际频繁.有碍于安谧”。

——整理自周武《论康乾盛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评析康乾盛世。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3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86次组卷 | 2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4 . 【官员考核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战国时期出现考核官员的“上计”制度,主要考核仓库存粮、垦田数、户口、赋税数及社会治安等内容。秦代的政绩考核更加完善,对各级官员都要考核,制定了《课律》等法令,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两个方向的两个考绩系统制度。一是纵向的,即中央考核郡、国,郡、国考核县,县考核乡、里、亭,称为“上计”制度;二是横向的,即中央各部门的卿令,地方的郡、国、县的长官各课其掾吏属官,称为“考课”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考课由丞相和御史大夫两府主管。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较能体现宋朝官吏考课制度特点的,一为考课法,二为磨勘法。考课法,是指官员在任职期间的考评。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神宗元丰年间,采取“四善三最”之法考核地方州守县令。“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所称、恪勤匪懈”。“三最”是“狱讼无怨、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磨勘法在考课法的基础上形成,所有文武官员,凡经过三年和五年规定的年限,都可以申请叙迁。故当官只要任内不发生过错,到年限便可升迁,这就使许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考课实际上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摘编自赵玉霞《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述评》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至秦汉官员考核制度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2023-08-04更新 | 186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建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6 . 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政权此起彼伏,政治动荡。不过在政局的不稳定性中却也孕育着新的可能,各政权一波一波的“汉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最终在北朝孕育出强大的王权,孕育出军功贵族官僚的统治,并由此带动了专制官僚秩序的全面复兴。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元代之种族等级,即蒙古人居首,色目人次之,汉人又次之,而南人为最劣。各级官署之长官, 皆专于蒙古人,其次为色目人,而汉人、南人不与也。……这种利用民族差别进行统治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边远之地如云南广海,有所谓的“蒙古军”、“契丹军”、“畏兀儿军”、“回回军”等,东北辽阳境内则有回回、畏兀儿、钦察、阿速、斡罗思、唐兀、乃蛮、吉儿乞思等西疆各族人口。即使在漠北高原也有大量各族军队、商人、工匠涌入,一些驻军“初至犹以射猎为俗,后婚嫁耕植,比于土著”。

——摘编自胡小鹏《试论元代边疆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汉化”的表现,指出从五胡十六国到隋唐时期“专制官僚秩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元朝的民族关系。
2024-06-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桐·浦·富·兴”教研联盟高一下学期6月学考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21-1925年摩洛哥里夫地区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受到中国报刊的高度关切,其对里夫军民“把西班牙军队杀得大败”感到欢欣鼓舞,称赞里夫民族是一个“英勇的民族”。1926年,里夫起义失败,共和国被扼杀。中国报刊痛惜,认为“这是对于世界弱小民族的一个沉重打击”。由此推知(     
A.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风暴
B.北洋政府支持里夫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C.报刊的关注和评述与中国近代自身遭遇相关
D.拉美人民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概况
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开始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鲜卑、拓跋各部、突厥人、塞人、白匈奴、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一据吴于雇《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前,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几乎都对游牧世界带有歧视,都把以战车和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民族看作历史上的破坏力量,这使得对三次大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向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道德规范、思想、学术、文艺等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来自游牧世界的各部族,包括半游牧、趋向农耕的部族,基本上都逐渐融入农耕世界,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

——摘编自吴于崖《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古代史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7-13更新 | 483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浙江专用)
9 . 某宪法“确定议会为共和国的立法机关,有对政府的监督权,内阁应取得议会的‘信任’,如果议会对政府投不信任票,则将引起内阁辞职。议会的职权还包括通过法律、选举总统、监督政府的活动。”下列对这部“宪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A.首创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运行机制B.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C.体现了人民主权和中央集权的原则D.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10 . 2020年《中国青年网》曾做了如下报道:“回顾……实施15年来的历程,其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在当前‘台独’挟洋自重、严重挑战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时候,也依然保持了强大的震慑力:‘台独’若敢以身试法,必将遭到严惩!”据此推断,该报道评述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B.九二共识C.一国两制D.《反分裂国家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