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96次组卷 | 2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社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2-05-19更新 | 667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欧城市的衰落与复兴

材料一   在奴隶制大农庄的繁荣时期,使用大批奴隶经营的农业曾有较高的商品率,大农庄生产的产品在城市市场上销售,促成了城市的繁荣。3世纪时,由于奴隶劳动缺乏和价格的昂贵,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地产经济走向衰落。大奴隶主开始把农庄分成小块,租给佃农或隶农,农庄主征收实物地租,就地消费,减少了农产品对城市市场的供应。城市中原有的手工业,也因奴隶劳动生产率低下而衰落下来。罗马帝国崩溃后,代表古典文明的城市普遍衰落,城市大大萎缩,大部分地区变成了牧场或农场,有些城市甚至退化至村庄规模。

——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等

材料二   公元10世纪左右,中世纪的大垦荒以及轮作制的发展大大提高农业产量,有了更多可供在市场交换的农产品。11世纪西欧人掀起十字军东征运动,打通了与东方和非洲的贸易通道。在12-13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一条连接意大利到中国的贸易通道建立起来了。西欧工商业和城市得到发展,国王、教会、教堂、修道院等也支持兴建了很多城市,他们为居民提供保护,以收取租金和工商业税。到1314世纪之交时,西欧城镇总数大约达到1万个左右。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文艺复兴史:城市与社会生活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西欧城市的衰落和复兴。
4 . 文明与战争

材料一     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从此时到约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步扩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苏美尔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



苏美尔楔形文字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亚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并灭亡了波斯帝国,随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远征期问,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以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作为骨干力量,保证征服者的统治地位;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的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简要评析亚历山大远征。
5 .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06-09更新 | 5301次组卷 | 36卷引用:吉林省通化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为明代医学家孙一奎生平一览表,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条目

内容

学医动机

自述“先父……攻制艺过苦……体罢惫而弱益甚……见之恻隐心焉事亲者不可不知医”

习医过程

初行商,偶遇异人授秘方,而后钻研历代的“脉象说”、《黄帝内经》等医学理论

行医经历

因医术高超显于士大夫,后遇妓者李双,患痼疾,予诊之

医学成果

《赤水玄珠》(广辑《黄帝内经》成果)、《医旨绪余》(评述前朝诸家学说)、《孙氏医案》(记录临床案例)

A.学医动机体现传统主流价值观的转变B.习医具有偶然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C.行医经历反映其阶级固化观念被打破D.其医学成果重视理论创新与实践
2023-06-21更新 | 310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B)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