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夷、夏杂居局面的结束和华夏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出现了华夏(又作“中国”)居中、 “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时期“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因而有关夷夏的记述也着重于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及其原因。

——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参半。唯拓跋不至,又遣使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云云。太宗不纳。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三   1761年,乾隆谕示军机大臣: “理藩院专管蒙古事务,尚可兼办回部(今新疆南部地区)。著将理藩院五司内派出一司,专办回部事务”。……

清政府规定凡出现两个以上“灵童”,便采取金瓶抽签的方法,中签“灵童”为合法继承人,这就是“金瓶掣签”制度。理藩院负责对金瓶掣签的掌管,以维护达赖、班禅转生的合法性。

——黄松筠:《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认同局面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阐述华夏认同观念的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归纳“自突厥颉利破后”唐太宗对东突厥的处理方法。结合所学列举唐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方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作用。
2023-11-2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2 . 移民是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综观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民族渐进时期(16071689年)民族急进时期(16891763年)民族跃进时期(17631776年)。从1607年至1776年仅170年左右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其速度之快在世界各民族的形成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张玲蓉《移民:美国历史发展的动力》

材料三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外来移民不仅支持林肯当选总统,而且还推动林肯政府尽快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外来移民在革命中起了生力军的作用,黑人移民及其后裔是赢得内战胜利的关键,整个内战共25万黑人参加了大小450次战斗,“以他们的血,折碎的骨头和撕碎了的尸体”、“铺下一条红色的道路”。

——摘编自张玲蓉《移民:美国历史发展的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9世纪中期美洲移民的主要来源,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标志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历史文献及美国独立战争性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影响。
2022-05-31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初,定令又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敞。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孟子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2-07-04更新 | 233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五四爱国运动同时,德国、匈牙利相继爆发了响应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西欧、北美、日本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经过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洗礼的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与“五四”前只有李大钊等极少数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同,在“五四”后,迅速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

——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后,我国革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接着,我们先后进行了包含……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的五大运动。这些运动都是在党领导下以群众性的形式进行的,因为不采取这种形式,便不可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取得运动的胜利,……了解了上述五大运动和三大改造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互相关系,就可以了解在涉及六万万人民生活的历史大变革的第一年,工农业生产不仅能够正常进行而且能够获得很大发展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周恩来《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史实及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城市。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五大运动”中的其它三项内容,并简析其共同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能够成功完成“五大运动”的原因。
5 . 地方自治与社会转型

材料一   地方自治思想在中国萌发较晚,大致在戊戌维新时期。当时的维新派人士黄遵宪提出:要维新变法,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必须要“伸民权”,允许人民“自治其身,自治其乡再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不仅如此,他还利用时务学堂、南学会进行了地方自治的实践。进入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新政和顶备立宪”的推行,地方自治再次被人们提出,特别是张骞、梁启超等对此更是极力主张。

——蔡苏龙《张謇与晚清地方自治》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继承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并有所发展,实际上并非如此,……1930年,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的政治报告指出,……其他各省的地方自治推行因财政困难、地方纷乱等原因,“致自治事务,同时停顿。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也认为,地方自治困难重重,难有成绩。从具体事务考察,大多数省份仅完成县以下的自治区域划分,在涉及经费、人员等重大要素的人才训练、机关组建等方面几无进展。正是受到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理念的影响,北京市地方法规体系在客观上得以不断完善……,使得当时北京市的财政状况得以改善,民众文化程度有所提高,社会秩序逐渐安定,总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地方自治”理念对于北京市的稳定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上述材料摘编自徐振岐《国家权力重构视角下的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陈天林《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理念及其初步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自治”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19年,英国曼彻斯特有八万人参与了一场和平示威活动,要求获得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并且废除《谷物法》中对粮食进口关税的提高。这场运动反映了(     
A.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C.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D.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2024-05-0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一幅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绘制的航海路线图,有学者根据图中明朝的信息判定其为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英国人约翰·塞尔登(1584-1654)获得,在他去世前夕,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词由此而来。下列项中,属于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有(     

①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   ②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④挑战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爆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 古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乌尔第三王朝以来,奴隶制私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为了维护私有制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伊新、拉尔萨等邦都曾制定法典似代替过去不成文的习惯法。汉谟拉比即位后,便吸取以前各邦的立法成果,并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法典。法典大概在其在位第30年后刻石颁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汉谟拉比法典》诞生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在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法学家起了突出的作用,这表现为:解答法律问题;指导诉讼;撰写契据;注释、整理和编辑罗马法的各种渊源,并著书立说。其中,解答和著述对罗马法的发展起了显著的作用……裁判官告示和罗马法学家的解答、著述是紧密联系的,前者为法学家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公元六世纪,皇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在位)进行的系统的、大规模的法典编纂,不仅是罗马法学之树结合的果实得以收获、罗马法律得以传至后世的一个关键性步骤,也是法律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何勤华《略论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对罗马法形成和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素;结合所学,简述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
2024-05-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殖民主义活动造成全球现代民族矛盾的形成和持续。殖民主义国家试图通过殖民征服消弹阶级冲突,引发了两类民族矛盾。一类是殖民民族和被殖民民族之间的矛盾。在亚、非、拉许多地区反对殖民主义成为创造民族国家凝聚力的有效渠道。这一矛盾也造成新生国家内部民族矛盾和新生国家之间的许多矛盾。另一类是殖民国家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矛盾。殖民主义国际体系以暴力为基础,依靠单极霸权国家维系运行,霸权国家对其他殖民国家实行再剥削。

——摘编自杭聪《殖民主义与非洲发展的困境》

材料三   60年来,亚非这两片古老大陆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亚非各国人民掌握了自己命运,相继赢得了政治独立,坚定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亚非两大洲从过去贫穷落后的地区成为具有巨大发展活力的地区。在万隆精神激励下,亚非国家联合自强,区域、次区域、跨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亚非地区有100多个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共同构成异彩纷呈的文明画卷。

——摘编自习近平《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概述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殖民主义活动造成的两类民族矛盾,并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两类民族矛盾发展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万隆精神”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及其背景,阐述中国政府是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的?
2024-05-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如图为古巴比伦时期的一段楔形文字内容释读。这表明当时(     
一个来自于苏巴尔图的朱塔德尼城的女奴的名字是阿卜米塔比特。阿达德旮勒朱之子瑞板伊里从辛穆沙林手中买了她,并称出她的全部身价64“锱”的银子。瑞板伊里(买主)提供了1“锱”附加银子。女奴的背景调查期是3天,还有一个月的健康考查期。(卖主)辛穆沙林要根据国王的敕令来承担女奴所引发的诉讼要求。(证人略)
(日期)阿米迪塔那第4年(年名略)“置神座台月”(1月)20日
A.已出现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B.专业奴隶市场已初步形成
C.城市国家规范商业立法行为D.契约当事人双方权责明确
2024-06-09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