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5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8年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 钢铁价格剧跌, 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

材料三   “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钢铁工业产值达到743亿元,年均增长 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重视本地用钢需求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势》(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桑弘扬盐铁官营计划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有其传统教材,即所谓“养蒙书”或“小儿书”之类。《急就章》由三言、四七言韵语组成,囊括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交往所需的绝大部分用字和知识。《三字经》以通俗浅近的文字,叙及人性与教育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常识,儒家伦理道德与学习的方法,是宋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私学蒙童的必读之书。我国最早的启蒙读本《弟子职》用四言、五言、七言写成,内容不外乎入孝出悌、尊师敬长一类,目的是为了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五言鉴》以五言韵语的形式,叙述从结绳之事、年代难详的三皇之世,直到明末的历史。《名物蒙求》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在“名物”书中亦仍然提到伦理纲常之教。

——摘编自常建《我国古代的儿童教育》等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人伦道德教育逐渐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封建社会,德育教育是儿童教育的核心。中国的家庭教育意识产生很早,《周易》中的《家人》卦是中国古籍中有关家庭教育的最早记载,《论语》记载了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庭训;《列女传》记述了孟母仉氏三迁其居、断织教子的故事。通过家长的风范、家庭的风气、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儿童,从而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这些核心理念,对促进现代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编自李颖娟、邓海婷《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押题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全球视域看,中国政党是伴随着新生的强势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中国传统的衰落的农耕文明进行野蛮入侵和残酷解构之过程出现的。19世纪以来,以英美两国为样本的政党政治思想伴随着西方国家海外殖民地的开拓播向东方……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同盟会和其他早期政党的诞生,其后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在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影响下创建的。

——摘编自廖皇珠《百年来中国政党政治演变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从历史上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并不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萌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中国革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萌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形成的。它的萌生与确立,与当时蒋介石独裁国民党一党专政、打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有关;与各民主党派当时所坚持的中间路线西式议会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救中国有关;更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采取顺应国情与时代发展的政治路线、建立和发展多党合作关系有关。

——摘编自许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由来与价值贡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出现的原因,并指出此时中国政党的历史使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条件,并概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年的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推动了农业科学实验运动向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样板田,把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交给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农业科学实验运动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还可以消除农民心中科学的神秘感,“破除资产阶级和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摆脱指挥生产的盲目性和摆脱催收催种的被动状态”。群众性科学实验的推广成为农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内容。1965年,全国农技推广站职工达76560人,70%的农技人员都深入基层大办样板田。1966年,农业科学部门参与的样板田近1000个,在样板田长期蹲点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约占全国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摘编自刘洋、周嘉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研究》

材料二   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于2012年全面启动以来,广东省政府采取落实建设资金,规范项目管理,奖惩并举等措施,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510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39.36%。实际立项1727.68万亩,超过国家下达任务的14.4%……从成效上看,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改善项目区耕地的灌溉与排水条件,整修田间道路与农田防护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等作用明显。

——摘编自仇大海、吴国华《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61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4-02-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千年变局,先进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派官僚因此逐渐感到,要想继续举办和维持军事工业,实现所谓“自强”,必须同时发展民用工业以“求富”,即李鸿章所归纳的“必先富而后能强”。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材料二康有为汲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

——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主要企业。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特点的成因。
2023-11-25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04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汉代没有游离于政府之外的大规模的体育组织。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游乐体育活动项目多,规模大,不仅宫廷设有蹴鞠,皇帝出行时还要进行“弋猎、射驭、蹴鞠”等体育活动,而且民间出现“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穹闾踏鞠”的景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先秦儒学中体育教育从“六艺”中剔除了,使体育带上浓厚的伦理色彩,极大地抑制了中华传统竞技体育类项目的发展。自张骞通西域后,西方的体育文化或经官方、或经民间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至汉朝。汉匈战争期间,汉军也十分注意吸收游牧民族的骑射长技。晁错曾向汉文帝建议说:“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在汉朝豪强地主庄园中,不但把依附自己的农民变成自己的私家武装,按军队编制把他们组织起来,而且自筑营堑、坞壁,进行武装训练。豪强地主武装和坞壁的普遍发展,促进了各地民间习武活动的发展,为当时民间武艺活动提供了空间和动力。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   近代西方体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它的传入主要通过中国自觉与不自觉地向西方学习。严复从教育救国的思想出发,高度肯定了体育的社会效能:自强保种、强健身体,进而富国强民。蔡元培从“保国强种”的角度竭力主张实行军国民教育,提出学堂的任务就是保国强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自然体育思想(把体育看成一种生活,强调个性发展)逐渐取代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近代中国的体育思想,就时代而言,民国时期较之清末进步很大,国民政府时期比北洋军阀时期亦有明显进步;就地区而言,先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继而向内地和边远地区发展;就项目而言,由体操到田径、球类等;就部门而言,先军队、教会学校进而普通学校,又由学校而社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任雪艳《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城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描绘最详。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2002年底,《大明混一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复制件送往南非,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当地引起轰动。据当地专家考证,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摘编自李宏为《沉寂数百年一鸣传天下-<大明混一图>引起世人关注》

材料二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混一图》的重要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一、二,归纳中非交往史的基本特征。
2023-06-22更新 | 7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抵中国自营的民营工业,1870年代有二十几家,以小规模工业为主,至1880年代后陆续增加,且已有若干大型工业出现。截至1894年,全国共有一百多家大小不同的企业。其中,采矿业多与政府的军事工业配合,受政府控制较大,成效较小,其他轻工业因受政府干涉较小,成效较大,但因资本额少,难以与外国企业或外国在华企业相比。清末的民营工业,在1894年以前其资本额仍较官办或官商合办者为少。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各国忙于战争,不得不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迎来发展工业的良机。中国工业资本家纷纷集资设厂,引进先进技术,采用蒸汽力和机器。上海、南通、汉口、天津、青岛、广州等城市的资本家率先活跃起来。爱国心的驱使与利润的刺激,使民族工业大为兴旺,财富迅速增长,呈现出一片光明景象。1918年《大公报》上的一篇论文对当时生气勃勃的局面做了真实的描述:“中国工业日见扩充,各种机器势必多用,国家之兵工厂、造币厂、铁路、船厂及制革厂、电灯遍布各处,开矿熔化等事,均需机器。缫丝厂甚多,各处又有织布、织袜、棉线汗衫、纱及机器磨坊、面粉、榨油、锯木、造纸等厂,砂及水泥、烛皂、玻璃、瓷器等厂,年胜一年。”

——摘编自魏宏运《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晚期民营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与19世纪晚期相比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