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27 道试题
1 . 下面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图。这种人口分布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B.西葡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D.西葡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2024-05-24更新 | 160次组卷 | 48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周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促成了欧洲近代封建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大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
2024-05-03更新 | 149次组卷 | 212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A.岛的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2024-04-30更新 | 100次组卷 | 79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主要强调(     
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C.阿拉伯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2024-04-21更新 | 107次组卷 | 110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024-03-22更新 | 239次组卷 | 75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寒假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下面内容节选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A.强调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公有制相结合
B.明确了公有制与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C.主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冲击了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元化的观念
2024-02-1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1月)历史试题
7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分裂动荡导致专制权力产生B.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C.武力夺取政权有利于国家统一D.君主专制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2024-02-11更新 | 340次组卷 | 184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图1、图2所示分别是东晋和唐朝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下列关于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注重对意境的描绘B.都体现了时代特色
C.都重视人物形色表达D.绘画技法缺少传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接纳西方文化,西方各国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协助中国建立西式的工厂、学校、机关……所以它的成行只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条件:西方列强的意愿。“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因此,列强的需要毕竟与中国的国情需要“里应外合”了。

——摘编自高路《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与偶然》

材料二   自轮船(洋务企业的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奎润等认为洋务运动产生的恶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康有为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29-1940年间,苏联工业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8%,而同样的过程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花费了一至两百年的时间,这种优势给西方领导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材料主要反映了(     
A.苏联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得以延续
C.制度保障助推苏联快速崛起D.苏联经济优势引发美苏争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