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不同史书中关于汉代“佣”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记载

出处

(司马相如)与庸保杂作,涤器於市中

《史记》

时以行客,货作富家,为其役使,一岁数千

《太平经》

良家以道次发俄(佣)运盐、铁,烦费,百姓病苦之

《盐铁论》

(夷人)冬则避寒,入蜀为佣,夏则违暑,反(返)其邑

《后汉书》


A.民间手工业趋于活跃B.封建剥削日渐加剧
C.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D.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2022-12-03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这种演变与拓展正是文化古今更迭、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其语义曲折流转之间,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意义,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唐史籍已有记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中国”并非我国的专称,异域也有自视“中国”的。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威胁,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为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一词的使用,须全面观照其古典义和现代义及二者的因革转化。

——摘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解读“中国”的古今演绎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3 .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在得河西之地后,开始向敦煌地区移民戍边,最初是军队戍卒屯田移民,继之是迁徙中原贫民到敦煌,更为持续的是将犯罪的高官和文士迁徙到敦煌。这些举措
A.防止了敦煌地区的战乱B.推动了敦煌经济文化的发展
C.扩大了郡国制度的影响D.提高了边境军队的战斗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史料记载,商王太甲德行有亏,大臣伊尹便将之囚禁在“桐宫”,待其悔过之后才恢复其王位。西周初年,成王年幼,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待其成年后才将权力奉还。这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度限制王权B.礼乐秩序走向崩溃
C.君主集权程度有限D.地方诸侯威胁王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