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宋代《梦粱录》卷十六“面食店”条记载:“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这反映出宋代(     
A.各民族习俗差别缩小B.官府引导百姓生活方式
C.南北区域文化的融合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2024-05-13更新 | 33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据《唐六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履行递送官文、烽火通讯、接送官吏、运输物资等职责,并设馆驿使监察全国驿站。驿站及馆驿使的设置,反映了这一时期唐朝(     
A.强化专制统治B.预防内部叛乱C.重视地方治理D.建立监察体系
3 . 【边茶贸易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以茶易马,从唐宋朝代起,即被认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制夷”手段。明王朝对此则格外重视,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毕振姬在《西北之文》一书中也指出,明“洪武于洮河、河州、西宁各设茶马司,内贮官茶……酌为一代之制……”西番史三百年不侵不叛,皆由于此。

——摘编自林永匡《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

材料二   入清以后,蒙古、新疆等地尽入版图,前朝的边茶政策已不合时宜。于是清政府改弦更张,以边政和财政为着力点。一般情况下,清政府并不限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茶叶供应,但当边区发生反抗或叛乱时,边茶禁运又会成为清政府治边的选项。对于内地与边疆地区以茶叶为主的贸易,清政府更多的:是进行规范和鼓励,如乾隆二十四年,清军统一天山南北地区后广泛开展屯田活动,为解决屯田军民的日常生活用品问题,清政府积极发展内地与新疆的贸易。内地茶商从张家口、归化城将茶叶贩至新疆古城,分销于天山南北地区,然后从古城“将米、面各物贩回北路,以济乌里雅苏台等处”……以川藏茶叶边销为例,“岁约征银十数万两”,清政府将所征茶税用于支付它赏达赖喇嘛银两,修缮寺庙经费以及泰宁协军饷,等等。

——摘编自何强《边政与财政:边疆治理视域下的清代茶叶边销模式》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边茶贸易的异同,并分析清代边茶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边茶贸易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2024-06-0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4 . 粉壁是宋元时期政府传布政令的重要载体,一般位于衙署、寺观、通衢、闹市等流动量较大的人群聚集处。此举(     
宋元时期关于粉壁内容的部分文献记载
出处描述
《苏轼文集》愿公明以告诸邑令佐,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仍录条粉壁晓示,且立赏召人告官。
《宋会要辑稿》今欲县委县丞, 如均税事体,置丁税一司…仍抄录人名, 逐乡置粉壁,大字书写, 晓示通知每岁一易。
《通制条格》(元)违犯之人,初犯痛行断最,于门首泥置粉壁, 书写过名。若三年改过,许令除籍。
A.推动了乡约与法律的合流B.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
C.完成了法律的体系化建构D.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
2024-05-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李侃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记载: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革命派对袁世凯建立独裁有所防范B.苛刻的和谈条件导致南北和谈破裂
C.这说明袁世凯在政治上做出了让步D.孙中山辞职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2024-04-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建立后,所开创的一系列崭新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商周时期制度文化的变迁。西周初年,所推行的封邦建国制度和一套颇为严格的宗法制度,在《左传》等古代文献中有较为明确的记载。除此之外,王国维先生还曾指出:“同姓不婚之制,实自周始”,随着先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王氏的论断已逐渐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殷周之际,制度文化方面,在商代天帝崇拜观念逐渐淡去的同时,独具现实关怀和实践理性的礼制文化日臻完善,“周之文化,以礼为渊海”。西周时期,逐渐实现的由神本向人本的过渡,其价值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西周制度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摘编自周书灿《论周初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   周秦之际,国家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周政、秦政这两种“治道”对周秦以后的制度变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周初年,在周公的主持下,厘定出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并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礼治”原则。秦统一后,经过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继续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路线。据学者指出,西周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确立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族权与王权的二元结合体制,而“周秦之变”,变的就是作为国家社会二元一体基础的西周宗法制,从而使国家从宗族的躯壳中挣脱出来,建立起独立的政治系统。

——摘编自代云《黄河与中国历史上的周秦之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初制度建设的措施,并指出殷周之际制度文化变迁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上的表现,并指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7 . 《通典》记载,唐初大理地区“颇解阴阳历数……以十二月为岁首”。伴随唐和南诏交往增多,至中晚唐时期,南诏境内已普遍行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唐历。这一变化(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B.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安定
8 .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秦末“胡亥诈立”被后世史书不断重申,成为普遍的历史认知。而北大馆藏汉简《赵正书》对胡亥继位过程的记载,则承认胡亥继位的合法性。这说明(     
A.古今贯通还原历史真实B.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
C.不同立场影响人物评价D.时代需要制约历史解释
2024-02-29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45年出版的《窃国大盗袁世凯》,称袁世凯是“反人民的大独裁者”、“帝国主义走狗”。1994年出版的《袁世凯全传》充分肯定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内编练新军、提倡实业、广兴教育的作用。2006年出版的《原来袁世凯》认为“袁世凯不是具有崇高理想的改革家,而是一个追求现实目标的实用主义政治家”。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       
A.学术界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记载差异很大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随时代发展更趋客观
C.不同时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侧重点不同D.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标准可以多样化
2024-02-0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后汉书》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共立巴氏子务相为君长。“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汉兴,南郡太守靳疆请一依秦时故事”,得到朝廷允许。这表明(       
A.巴氏君长世代与秦女通婚B.务相为秦所命的蛮夷君长
C.务相所统五姓被视作戎狄D.秦汉民族政策具有延续性
2024-01-29更新 | 346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