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疆域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三   汉唐帝国是转瞬即逝的,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之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此后“大中国”变成了常态。

——摘编自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谈谈你对“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角度多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7日内更新 | 23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金朝建立后,渐有女真贵族不再亲自役使奴婢从事生产,而是出租土地,坐食租税。元朝时期,也有很多主人让“驱口”(元朝对奴婢的称谓)从事农耕,采取“岁责其租赋”的剥削方式。上述史实可以用于说明该时期(     
A.贵族门阀政治废止B.阶层间固化逐渐松动
C.民族矛盾走向缓和D.少数民族封建化加深
7日内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最基本物资,在唐朝的盛衰荣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建立之初。民生凋零、土地荒芜。为此,唐朝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各级官吏都可能因户口脱漏而被追责。地方官辖区内婚姻及户口增多者,予以嘉奖晋升,反之予以惩戒。《唐律》特别规定:“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一分笞三十……”。政府还不断缩短成丁为国家服役的年限。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政府较好地实现了土地与劳动力的紧密结合,结果“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关中地区久有“天府之国”的称号,但随着社会发展。“关中之地不能充分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需通过隋唐运河调运各地粮食入关中。安史之乱后,从关中至整个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同时为征讨藩镇,唐朝军队扩张到了“兵额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一兵”的地步。这又导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匿户的频繁发生,朝廷只得将供应军粮的任务转向地方。“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黄巢起义平定后,朝廷与淮南节度使闹翻。东南地区基本处于独立状态,唐朝廷就只能靠着关中的赋税苟延残喘。907年,唐亡。       

——摘编自《唐朝粮食问题研究》等

材料二:唐天宝八年(749年)各道仓粮数(单位:万石)示意图

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亡于粮食危机”,根据上述材料加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8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坎垅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A.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B.所在地具有较理想的农耕环境
C.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日臻成熟D.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6 . 与《史记•天官书》相比,东汉《汉书•天文志》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各星名称、方位外,还记载了诸如秦二世“残骨肉、戮将相”,汉高祖、汉文帝驾崩,汉武帝废陈皇后,窦太后去世等重大政治事件,星象预警也更为详细。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主流思想影响加深B.观测技术有所进步
C.政治局势不断恶化D.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7 . 《史记》载:夏代的太康失国是“为羿所逐,不得反国”;商太甲被伊尹“放之于桐宫”;周成王年少,周公旦“乃摄行政当国”;周厉王被逐,“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     
A.臣民参政权力提高B.君权相权矛盾激烈
C.封建制度开始产生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当时俄国存在的关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言论,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以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实践为案例,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商品交换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强调:“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全面实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商品经济理论探索和实际政策试验的相结合。

——摘编自张雷声《列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为了澄清人们对市场与计划的模糊认识,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此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他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摘编自罗英《探究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言论中“进步”与“后退”的内涵,并分析列宁发表上述言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谈话的目的和内容,说明该谈话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墨子主张“非攻”,他不仅止楚攻宋,还用许多行动贯彻了这一主张。齐将伐鲁,墨子见齐将项子牛及齐王,说而罢之。还有,楚欲攻郑,墨子劝说鲁阳文君而作罢。由此可知,墨家学派(     
A.开始践行知行合一B.富有实践精神
C.重视科学理论运用D.蕴含仁爱思想
2024-05-30更新 | 221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成祖《内训·序》曰:“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岁而入小学,女子十年而听姆(姆,女师也)教。”从文王时代,太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的女子教育的规范,到整个封建时代的“三从四德”,皆如此,不断地在严格家庭秩序和伦理规范。而对于女子的种种教育,无须依靠学校,完全由父母特别是由母亲代代相传。幼年女子,少年女子如此,出嫁后的女子依然如此。如明代吕近溪《女小儿语》主要教少年女子行事言行,汉代班昭《女诫》中有教授已婚女子如何做好妇女之事的“妇行”篇,唐代宋若莘、宋若昭姊妹《女论语》中有教已婚女子的“事舅姑章”“事夫章”“训男女章”“营家章”“待客章”等。明代仁孝文皇后《内训》有教已婚妇女的“修身章”“景贤范章”“母仪章”。清代贺瑞麟《女儿经》以通俗易懂的言语教女儿为人处事、做人行事。

——摘编自张丽杰《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对当今女子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由于英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新的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妇女频繁参加经济活动,使得英国妇女受教育状况的改变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当时大多数的人都主张贵族妇女应该学习一定的知识,以便能够培养她们的贞洁观念和宗教虔诚。很多贵族由于没有男性的继承人,为了使女儿未来能够接管自己的领地,也主张对女性进行一些教育。富有市民和小手工业者阶层的女性开始进入到了学校。除了教授用本地的语言进行阅读以外,还有宗教祈祷和礼节知识的课程。对于一些下层的劳动妇女,她们的家庭都有经济条件送她们去专门的学校去学习。作为劳动群众,妻子和丈夫一样每天都要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特别是她们从事职业的广泛性,小的时候所受到作为贤妻良母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她们有着一定的职业技能。

——摘编自唐宏刚《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状况及其影响探析》

材料三   从中共三大以来我党就十分重视妇女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文件,许多领导人也做出了相关指示。1937年陕甘宁边区出台的《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工作新决定》,1938年《毛泽东抗战初期对妇女的指示》,都体现出党对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从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的内容来看,既包括有纺织缝纫、种地等劳动生产活动,也有学堂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及时有效地落实在生产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妇女思想、经济的双重解放。为此,我党颁布《儿童妇女待遇办法》《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一系列文件,并建立了妇女联合会,让妇女干部去做广大妇女的工作,渐渐地当地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编自王雨薇《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发展的原因与概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时期发展妇女教育的有利条件与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