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1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内容包括:“女子教育可增设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初等小学可招男女同学。”这些规定(     
A.实现了男女关系平等B.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C.构建了完整教育体系D.提升了妇女政治地位
2 . 有学者指出:“丝路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茶叶都出自中原,丝路沿线都是干旱、半干旱的游牧区,茶是牧民不可或缺的食材。因此,茶叶在丝路沿线的需求是刚性的,价格稳定。如果说丝绸是需求弹性高的商品,那么茶叶则是需求弹性极小的商品。”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丝绸之路促进中原生活方式传播B.地理环境阻碍了丝路贸易的扩大
C.丝路商品组合提升了贸易稳定性D.丝路贸易助推游牧民族汉化进程
3 . 秦朝在控制了桂林那、南海郡、象郡和黄河至阴山间的地区后,陆续从内地迁移有罪官吏、囚徒和普通民众前往开发、成边。这一举措(     
A.有利于边地与腹地的融合B.稳定了中原地区社会秩序
C.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D.缓解了北方地区人地矛盾
2023-07-05更新 | 25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城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逐渐成为政坛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一体制的确立(     
A.宣告贵族政治体制的结束B.体现了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
C.表明官僚政治发展的成熟D.得益于分化事权措施的推行
6 . 据统计,春秋战国时,236名君主中异常退位68人(28. 4%),平均在位时间18.42年。秦至清348位皇帝中异常退位的皇帝高达155位(44%),平均在位时间只有12年。这一现象反映了(     
A.血缘宗法关系利于社会稳定B.官僚体制社会治理效能有限
C.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愈演愈烈D.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特征
7 . 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6-30更新 | 4166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云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将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译成汉文,翻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第一页。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也由传教士相继引入中国,中国一度出现了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取得一定成绩。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通,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大大增加。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欧洲人对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启示绝不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欧洲思想家们还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伏尔泰以钦美的口吻写道,在中国“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的“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逐渐“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
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末清初,广东南海、顺德等县兴起了“废稻树桑”“废田筑塘”的热潮,或将“果基鱼塘”改为“桑基鱼塘”,到清代中叶,形成了“田地一千数百余顷”的专业化桑蚕区。这一现象(     
A.导致了清代粮食危机B.冲击了传统自然经济
C.源于玉米的广泛种植D.促进了对外贸易繁荣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