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收藏文化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普遍意义上的博物馆文化则起源于欧洲。15~16世纪是欧洲早期博物馆萌芽的重要时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财富的渴望,旅行者们将世界各地的动植物、珍奇异宝带到了欧洲,扩充了私人和皇家的收藏规模。伴随着欧洲社会性质的转变与人性的解放,人们反对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对希腊罗马时代的古迹、古籍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与研究,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达尔文、哥白尼等人的自然新观点动摇了神学权威,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扩充了自然标本的收集量。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编写并出版了《百科全书》,传播了唯物主义、民主思想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推动了欧洲现代博物馆的产生。

——摘编自易丹妮《欧洲早期博物馆的兴起:背景与历程》

材料二   1847年,中国人林针游览了美国的博物馆并将其见闻记载于《西海记游草》,这是中国人关于外国博物馆的最早记载。中国第一位驻美使臣陈兰彬所著的《使美纪略》,记述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纪念馆的信息。19世纪末,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如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一系列维新运动中曾提出建立博物馆的主张,并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但由于运动失败而没有付诸实施。当时中国办博物馆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在此影响下,1905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馆。

——摘编自杨海燕《中西方博物馆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早期博物馆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创办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建立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0年,一批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分离派教徒乘“五月花号”船前往北美大陆。在抵达目的地之前,他们共同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其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该公约奠定了未来殖民地的政治基础,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契约。这种契约不大可能形成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移民在保持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北美大陆,成为北美大陆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1787年,一批像华盛顿、富兰克林等那样富有创造精神、熟谙法律、对启蒙时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和法律理论有深刻理解的人,洞察邦联政府的积弊,积极主张修改《邦联条例》,制定出了确定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宪法。

——摘编自李曼《美国式民主制度的成因》

材料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开拓、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陈少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成因,并说明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德宗时期实施两税法,税收以钱计征,市场上的货币不足,从而出现“钱荒”问题。在钱重物轻的形势下,农民只能贱卖绢帛以换钱交税。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繁荣,国内铜钱大量“泄之四夷”。由于各种原因,铜钱的实际购买力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民间往往将铜钱融铸成器皿,或是直接储藏起来。铜矿的贫乏使得铸币的原料长期短缺,政府铸钱成本则长期居高不下,唐代时铸钱1000文需1200文的成本,至南宋初年进一步增至2400文。尽管宋代铸币量达唐代的几十倍,但东南地区的“钱荒”问题仍十分严重。’

——摘编自葛金芳等《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材料二   针对钱荒的现象,唐代政府除努力增加铸币量外,还实行铜禁和钱禁,“除铜镜外,一切不得买卖私造(铜器)”,不得销融钱币,“所有私贮现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同时,唐代政府又“禁钱不得过岭南”。此外,唐政府还努力维持钱帛并用的复本位货币制度,鼓励用帛支付。到了宋代,政府又发行交子、会子以缓解钱荒问题。但直到明代白银货币化之前,钱荒问题一直存在。

——摘编自徐恒泰<唐代钱荒刍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钱荒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唐宋政府应对钱荒的措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将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译成汉文,翻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第一页。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也由传教士相继引入中国,中国一度出现了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取得一定成绩。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通,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大大增加。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欧洲人对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启示绝不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欧洲思想家们还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伏尔泰以钦美的口吻写道,在中国“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闻传播应该自由而真实地再现事实,但在英国殖民扩张时期,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报刊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通讯社以“公正”为名,实际上充当了政府殖民扩张的工具。它们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政体、文化的先进性,并将侵略描绘成一种高尚的开化行为。如《每日邮报》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的好事。”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的报纸《遐迩贯珍》,刊有保险制度、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工作原理、地圆说、医学等,虽以待播西方文明为重点,但其目的是赢得中国人对英国及西方文明的好感,从而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宗教渗透。……英国资产阶级在宣扬自身先进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将新闻自由思想带到新的土地上,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涌现了主张出版自由、批评殖民政策的大众报刊和民族报刊。埃及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穆罕默德·阿布笃于1884年创办《团结报》,并撰文表示:“英国不撤兵,埃及人民的斗争永不罢休!”

——摘编自李岑岑《英国近代殖民扩张中的新闻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辖区辽阔,权力颇重。行省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并使用圆署会议制,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事从公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而财权则另有专官。专官各司其职,甚至“出入不复关闻”长官。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县官员的任用、迁调、考课由吏部和枢密院负责。元代又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廉访使,对行省官员有弹劾、按问之权。在行省区划上,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且北向门户洞开。时人曾评论说:“方伯(行省)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摘编自朱寒冬《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发微——读〈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为协调地方事务,开始派遣都察院的都御史、御史担任巡抚。巡抚可以监察地方,同时也处理朝廷指派的其他事务;事毕还朝。明朝中后期,巡抚已经“总领一方,凌驾三司”,职权扩大到军政、民政各项事务。同时,巡抚又“带风宪之衔,不独地方利弊可言,即朝廷大政无不可入告”。朝廷也逐渐允许巡抚开府建衙,携带家眷常驻地方。此后,巡抚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地方官员的利益,对地方的监察职能逐渐减弱。到了清代,督抚制度完全固定下来。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不敢专决大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督抚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督抚制与元代行省制的相同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19501970年中国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部分情况介绍。   

高潮时间引进对象手段规模
第一次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借贷,以货物偿付结算;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强调自力更生共计102.3亿元,按20世纪50年代年均美元比价折合40.4亿美元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延期、分期付款、补偿贸易43化美元引进方案,总投资的200亿元
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末各类国家大规模借贷,开办合资企业,境外发行外债,出现设立特区思想78亿美元计划,总投资600多亿元

——摘编自陈东林《1564378: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在数百年时间里进行过多次移民活动,秦惠王十三年,秦攻占巴蜀地区,“移民万家实之”,这是秦朝首次大规模向南进行领土扩张。秦始皇三十三年,移民五十万迁往“桂林、象郡、南海”,三十五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这些移民活动皆是强制性的迁移,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秦朝的移民政策与其国家实力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关系,军事征服、移民占领、军事再征服、移民再占领,秦朝通过这种模式一步步扩张领土,进而取得了相对于其他六国的一国独大优势。

——摘编自张昭、刘娜《秦朝政治性移民的再分类、比较优势及其后世影响》

材料二   明末清初,巴蜀地区由于受到长期战乱、瘟疫、灾害等方面的肆虐和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人口急剧凋零,出现了“地旷人稀”的局面,为了尽快恢复和重建巴蜀地区,清政府从土地、农业、户籍等方面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鼓励移民填川。在此背景下,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山陕等省移民进入巴蜀地区,由于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场移民运动又称为“湖广填四川”。这场移民填川运动时间开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基本结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间之长,移民来源之广泛,移民数量之多,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典型。也正因如此,清代巴蜀地区形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格局,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马佩佩《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移民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黄雅丽《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

材料二   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

——摘编自褚雅越《印刷革命对于社会传播的影响及意义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印刷术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印刷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