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后半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1077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德意志新教诸侯为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提出“教随国定”的谋策。此后不久,德意志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德国农民战争。战争期间,各地诸侯纷纷在自己的领地中建立起新教教会。德意志皇帝查理五世为镇压新教活动,于1548年制定法律,恢复天主教在宗教改革前享有的地位,同时又颁布“血腥诏令”对新教加以镇压。高压政策激起新教诸侯反对查理的战争,1552年,新教同盟诸侯打败了皇帝军队,并俘获了查理五世。1555年新教诸侯同盟迫使查理五世在帝国会议上与之订立了《奥格斯保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言明“在谁的领地,即信奉谁的宗教”,承认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享有同等权力,各邦诸侯可以自由决定本邦的宗教信仰。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诺莎之辱”所反映的中古西欧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随国定”现象形成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发展了周初萌发的人本思潮,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把人本思想在理论上推向了高峰。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把仁的主要内涵界定为“仁者爱人”,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儒家认为,仁和善是天道赋于社会与个人的本性,他们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比较方而发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儒家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始终以修身、内省来完善自我人格,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导致戴铣等人被逮捕入狱,王阳明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失过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王阳明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例。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

——摘编自赵维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文官选拔制度是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学堂选官制度为核心的体系和内容。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已开始存在,即使科举立停后,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选官制度依然存在。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亮点,那就是科举的“论才”功能与学堂教育功能合二为一。同时,清末学堂选官制度也在各方面对科举选官的困境做出了修正。1905年停止科举后,学堂选官虽在形式上与科举考试相同,即均以试法取士,并给予相应出身,而且清廷自身也承认学堂奖励出身与科举无异。但是,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的各级官员的任用实行候补制度与政治任命。其中候补主要是任用和分发两种方法:任用公职人员时,除了因乱用公权、赃私处罚、亏空公款和吸食鸦片以外的人员,通常经过甄别、登记审查合格就可以任用。除这两种还有政治任命的文官,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军政大权由蒋介石一人独揽,五院的正副院长就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选任改为了由国民政府主席选任。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总统也是由国民党中央常委会议选任的。由此,无论是主席、总统或是五院的院长们都是由国民政府中央选任而来的,他们对国民党负责。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任用制度。
2023-11-2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宋朝泉州古船(为远洋海船,采用了先进的水密隔舱技术)和“南海一号”(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不同,西沙群岛海域发现的“华光礁一号”沉船,则是发现于远洋航线上的商船。“华光礁一号”发现于西沙海域的华光礁礁盘内侧,年代属南宋时期,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学界第一次在远海海域完成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华光礁一号”出水遗物近万件,有瓷器、铁器、铜镜、铜钱等,瓷器产地除江西景德镇以外,主要为福建窑口产品,包括德化窑、磁灶窑、闽清窑、南安窑、松溪窑等。

——摘编自姜波《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无论是中国对外投资,还是外国对华投资,都彰显了友谊和合作,体现着信心和希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光礁一号”沉船考古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豪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阶层。起初,他们是民中之“豪”,首先强在其财势,“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兼并大量田产,“与民争利天下”;其次强在族势,“汉代豪强往往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大宗族”,“雄张闾里”,成为离心力量,他们还恃财“买复”,享受免役特权。高祖刘邦与功臣列侯们推行“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等打击豪强的政策。汉武帝继续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打击豪强的政策。

材料二 列侯是仅次于诸侯王的第二等贵族爵。西汉昭宣以后,非豪强出身的列侯及其后代通过兼并土地,经营工商业,以及宗族势力的壮大而成为豪强;一些豪强通过军功、裙带关系、世传经学而受封为列侯,成为豪强在“庙堂”中的代理人。在联合镇压了黄巾起义后,上层列侯纷纷抛弃中央的荣位虚职,积极攫取州郡牧守的职位,企图割据一方;地方豪强的军事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积极投靠那些掌握地方实权的上层列侯。而后,曹操、孙权、刘备等分别联合不同的豪强地主武装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力量。

——以上均摘编自秦铁柱《汉代列侯与豪强关系刍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抑制豪强势力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汉代列侯与豪强之间关系的变化,分析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发展的主要影响。
2023-11-20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时期,国家对私人资本的大力扶植、保护和鼓励,对外国资本的限制与排斥,用丰富而低廉的人力资源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起军事化的工业体系,并迅速改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而日本的一般国民生活并没有好转。国权压制了民权,新兴的自由民权运动半途而废。这种半截子的现代化把日本导向军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发展轨道。

——摘编自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材料二   19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都与十八世纪初的英国非常相似。这两个国家的社会都有现代特征:家庭制度都通过契约安排将个人与家庭分离,都有独特的单一继承人继承制度,都有一种阶级制度。甚至他们的政治制度也非常相似…然而,尽管日本当时已经拥有了日本奇迹的大部分基础,这可以用来解释日本的速度和成功的部分,但可以确信,如果没有“西方”来开放日本,或者没有西方科技体系的引进,日本就不会有工业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发展。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


(1)指出材料一、二对日本近代化认识的不同,并谈谈你的理解。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日本的近代化。
2023-08-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含河源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的工场已是使用不完备的机器装置的“工厂”。在这些工场中,强力的动力设备——水车——被用于机械的驱动作业。政府成立了各种特许贸易公司和商业冒险团体,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东印度公司、俄罗斯公司、东地公司等。批准成立各种股份制贸易公司既是政府聚财的手段,也是进行商业扩张、地理大发展和海上掠夺的工具。

——摘编自姜振寰《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开始起步,到19世纪70年代末基本完成。此后,德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其工业产值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从19世纪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872年,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法国甚至英国。与此同时,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为尽快摆脱落后局面,促进经济腾飞,德意志各邦政府都充分发挥了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革命……同时,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机器制造、化工、电力技术的进步,不断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和电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的应用引起农业机械的革命性变革,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化学肥料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合成氨的突破和化肥工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养分高、肥效快、便于运输和机械化施用的优质肥料。这一切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

——据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的工场与“工厂”之间的联系,并分析“特许贸易公司和商业冒险团体”的活动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德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工业革命对欧洲农业的影响。
2023-06-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宏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是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扩张和争霸的必然结果。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帝国主义国家随着实力的不断加强,要求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极力巩固已有优势。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准备了条件。一战总体上讲,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从更深层次看,是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一战后,欧洲大国地位总体下降,即使取胜的英国和法国,国力也大为削弱。美国实力大增,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世界金融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美国成为军事强国,其海军实力打破了英国的“双强标准”。日本也实力大增,在海军力量上仅次于英美。一战还催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同时也促使战后初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爆发了广泛的反殖反帝斗争。

——摘编自张顺洪《深刻认识一战爆发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的势力,减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摧毁了殖民体系,促使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二战过后,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与改革更加向前,使得战争过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都有了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靠的不再是征服与掠夺,而是平等与相互依存,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进入新的时期。

——摘编自袁媛《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一战结束后,由于原有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时隔大约2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将84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卷入战火,军民共伤亡1亿余人。人类运用自己制造的坦克、军舰、飞机相互杀戮,生命在战争中转瞬枯萎,文明在战火中遭到蹂躏。两次世界大战以规模之巨、破坏之大、伤亡之重、影响之深,在人类历史上占据空前位置。两次世界大战既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浩劫,需要我们深刻反思;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摘编自李成刚《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与二战的影响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启示。
2023-06-0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宏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