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恢复是中国打破遏制、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这表明,世界各国已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已经进入了国际社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在国际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为日后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奠定了政治基础。重返联合国后,中国一直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致力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联合国改革,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

——摘编自高秀清《在中国重返联合国历程中美日等国所实施的阻挠策略浅议》等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坚定以维护核心利益为使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积极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使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铁。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发挥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高杨《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材料一   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除皇帝世袭、皇族按其与皇帝亲疏分别享有高卑不等的爵禄特权外,广大的官僚,则是皇帝按其统治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贵族、平民中选拔出来,任以职位,颁给俸禄。职官不能世袭,俸禄随任免而给除。这种任职获禄,对官僚而言,实际上只是其为皇帝进行统治所付出的劳绩心力的一种物质报酬。

——摘编自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

材料二   古代官史俸禄表。

唐代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
宋代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入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
明代由实物、货币和土地三部分组成。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岁禄为“定例”,正一品岁禄米1044石,月给87石;从九品岁禄米60石,月给5石。岁禄本色虽以米计,但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别。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色、折色两种。“本色”(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
清代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对俸禄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俸禄发放标准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俸禄发放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随着古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书写材料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纸张发明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早期的书籍书写材料都是比较笨重的,埃及的纸草、西亚的羊皮、印度的桦树皮、中国的简牍,都不利于传输,特别是远距离传递。从中原往西,丝绸之路上也出土过一些早期的书籍,比如1956年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仪礼》木简,这些木简为松木制成,尺寸颇长,因此如果在古代的车子上运载的话,极易折断……纸传入中亚,被佛教徒使用之后,可以抄写、传播更大篇幅的佛典。

——摘编自荣新江《纸对丝路文明交往的意义》

材料二   秦汉时期,户籍等各类基础帐簿只能在乡制作。但乡吏介于官、民之间的政治身份以及鱼肉百姓的行为,向来为统治者所诟病,皇帝也因朝廷不掌握基础帐簿,无法遏制地方上计的严重造假。纸张代替简册后,基础帐簿上移至县廷制作,基层事务由县令统揽,帐簿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

——摘编自张荣强《简纸更替与中国古代基层统治重心的上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纸张发明前书写材料的类型,并简要概括纸张的优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的影响。
2024-05-15更新 | 204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巴楚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4·陕西宝鸡·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计,是由下级行政长官向上级定期报告有关统计数字的制度,战国时应运而生,秦汉基本因袭,户口调查始终是关键内容。尽管西汉的户口资料在东汉初年可能已残缺不全,但班固《汉书·地理志》中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户口数仍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据。这项数字包括西汉政权设置郡县、直接统治地区的户口总数:12233062户,59594978口;103个郡或国分列的户口数;长安等5县的户口数;宛县等5县的户口数。由于西汉的赋税对象包括3岁或7岁以上的全部男女人口,因此这项数字还是公认现存历代户口数中最准确的数据之一、

材料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为筹备宪政的一项措施,设统计司制定全国人口普查计划, 并向各省发出了详细要求和标准表格, 由新建立起的警察系统执行。两广总督袁树勋要求将此次调查户口“拟酌缓至乡镇巡警编设及识字学塾较多之时再行补办”。广西巡抚在奏折中说:“桂省幅员寥阔, 村落零畸, 兵雙迭经, 流亡未复,调查户数较他省为难。加以民智额愚,人心浮动, 未悉调查宗旨, 将有抽丁增税之疑, 办理稍未得宜, 易致滋生事故。”这次普查匆匆开始、草草了事,但它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均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三   1952年,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准确的人口数字,因此国家统计局筹备并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次普查中,很多妇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普查员还配备了农历干支或民国纪年的换算表,虚岁也一律折为周岁。1954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其中城市人口占13.26%,男性占51.82%,17岁以下的青少年占41.1%。

——摘编自陆新蕾《从筹备到实施: 现代人口普查在中国(1936-196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来源和内容两个方面, 简要说明“2年户口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与古代户口调查相比, 晚清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 并简析其“草草了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意义。
2024-04-09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河南、新疆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对边区各级干部的培养,为此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指示和决定,如1943年《关于征调敌后大批干部来陕甘宁边区保留培养的决定》,要求晋察冀和太行分局抽调优秀干部来延安学习。并创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干部培训学校,竭力培养干部。同时,为全面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先后制定与实施了干部考核条例,着重考察干部的政治原则性、工作积极性、业务熟练性、作风民主性和学习先进性等,这些严格的标准有效控制了干部队伍的规模。边区先后四届政府,均基本保证任命行政干部在千人左右。此外,这些条例和法规要求对干部进行平时考核、临时考核和固定考核。边区政府还对各级干部队伍实行每年两次定期鉴定。针对考核和鉴定情况,政府确立了一套干部奖惩依据的具体办法,并广泛听取本机关和群众意见,对奖惩审批持审慎态度。同时,党始终坚持教育为主、奖惩为辅的原则。对此,毛泽东深刻指出:“奖励模范,不使积极分子沉没于一般群众中,是提高全部工作和全体人员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闫世桓《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

——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1   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GDP年均增长率比较


中国印度
1980199010.15.8
1990199910.76.1

2   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中国印度
人口(百万)1258998
人均GNP(美元)780450
国内总投资/GDP(%)37.323.3
1997年人均电力消费量(kWh)714363
1998年人均春命男子68岁,女子72男子62岁,女子64
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男子:91;女子:75男子:67;女子:43
出口额(百万美元)19430038285
出口/GDP(%)19.78.5
直接投资额(百万美元)403192155

——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在背景、内容和影响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经济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024-05-1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综合题 | 适中(0.65) |
7 . 【巴黎公社与政权建设】

材料一   巴黎无产阶级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议会在运行中已日益蜕化成资产者、官僚进行权力争夺和瓜分财富的场所。在巴黎公社成立后,巴黎无产阶级彻底抛弃了虚伪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致力于建设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民主形式的政治机构。在进行政治制度建构时,巴黎无产阶级认识到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的设计只是资产阶级分割国家权力的理由,主张在无产阶级政权里所有权力归之于人民,故认为应由人民统一掌握立法权能和行政权能。

——摘编自胡剑《巴黎公社的制度建构及其当今镜鉴》

材料二   巴黎公社于1871416日下令对被厂主停工的工厂进行登记,并制定计划:“把这些工厂的原有工人联合成合作社以开工生产,同时还要把这些合作社组成一个大的联社。”公社委员会认识到社会生产力是进行一切革命事业和建设工作的基础,指出应着重组织一切可以组织起来的生产资源。巴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理性思考如何对待资产阶级遗留下来的生产资料这一问题,对社会生产资料进行登记并合理利用。在社会生产资料的运用和治理上,公社委员会开始采用计划指导、计划指令的方式对经济生产进行干预,开始对原先分散的社会生产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意图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上的无序状态。

——摘编自曾文正《论巴黎公社管理制的特点、内容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政治机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黎公社采取的经济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
2024-04-30更新 | 25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23年,日本政府颁布《三世一身法》,鼓励土地开垦。公元743年,政府又制定了《垦田永年私财法》,允许新开垦的土地私有化。在这些政策的保护下,那些有实力的贵族和寺庙神社纷纷扩大私有土地,购买农民的土地或雇佣农民及流浪者进行耕种,这样就形成了日本的早期庄园。在庄园发展过程中,为了争夺农业资源及保护庄园利益,庄园与庄园之间经常产生摩擦和纠纷,甚至发生武斗。在初始阶段,参与武斗的往往是庄园里的农民,但由于常常耽误农活和农时,且战斗力低下,于是庄园主便选拔勇敢强壮的农民专门负责保护庄园,这些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专门进行军事训练和战斗,他们就成为日本最早的武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的早期武士不同于国家的军队和士兵,他们是具有私人性质的、为保护庄园利益服务的、忠于庄园主的私人武装。

——摘编自张如意主编《日本历史》

材料二   进入11世纪后,伴随着耕地不断得到开发,领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并加强对农民的统治,纷纷加强庄园的武装力量。武士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领主一般以开发地命名,在本族或上层农民中纠集“郎党”,从而形成了早期的武士集团,这些领主自然也就成为武士集团的领袖。由于许多领主同时兼任着地方的郡守或多长,因此,武士集团不但担当着保卫庄园的任务,同时还是地方的重要武装力量。这些地方上的武士集团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某个大贵族或大寺院,于是在日本就形成了几个全国性的大武士集团,直接参与或影响到中央的政治。

——摘编自张如意《论日本武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日本早期庄园和武士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1世纪后日本武士集团的职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历史不管怎么朝代更迭,它都有一个内核没变,这就是地理。地理相对历史而言,它的变化极小,而中国的地形又很特殊。不管几千年的历史如何风云变幻,争斗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几个大的地理单元。这几个大的地理单元大致划分为荆州(荆襄)、关中、江南(江东)、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等。如果仅就几个核心地区而言,它们恰好呈“井”字形分布。(如图所示)

——摘编自李不白《透过地理看历史》

选择一个地区,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区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1-30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0年从巴尔的摩到俄亥俄铁路的投入运营,标志着美国“铁路时代”的到来。早期美国铁路的修建主要服务于水运发展需要,因此铁路线以短途为主,不成网络。铁路的黄金时期伴随着工业化而来,“运河时代”正式结束。到1890年,美国的铁路总里程达到了15万公里,比同时期欧洲铁路总里程还多。

第二次技术革命促进了铁路的大发展,路轨的标准化建设促成了全国性铁路网的形成。联邦政府无偿赠予铁路公司大面积土地并提供巨额贷款,对铁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二战后美国铁路总里程不断减少,由1960年的207334英里下降至2003年的99126英里;游客周转量由1940年的7.5%下降至1980年的0.6%;货运周转量由1940年的63.2%下降至1980年的37.5%。

——摘编自王济、田芳、刘玥彤《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交通发展变迁规律研究》

材料二   晚清时期,铁路起步晚,发展慢,共建成铁路约9100公里。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铁路发展艰难,共建成铁路约1.7万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建设铁路新线,繁忙干线实行电气化、内燃化改造,大幅度提高了运输能力。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公里,铁路连通了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蓬勃发展,铁路一度成为发展瓶颈,“买票难”“运货难”问题十分突出。改革开放后,铁路网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21世纪初,我国铁路总里程超过印度,跃居亚洲第一。20世纪80年代,旅客列车平均时速仅48公里,货物列车速度更慢。1997年开始,我国铁路陆续实施6次大提速,最高时速达350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系统加速了高铁网从“四纵四横”向“八纵八横”的过渡,同时完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体系,开工建设川藏铁路。到202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14.6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客运周转量、货运发送量和周转量等主要运输经济指标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傅志寰、刘忠民、李子明《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铁路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铁路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铁路由弱到强、由落后到先进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