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年的英国,家境殷实,发财心切,“人们都在为了市场销售而努力生产”。他们的逐利本能,指向“廉价与简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被抬进纺织厂。他们的利益诉求,直接影响议会;于是政府顺水推舟,沿用旧制度,应付新问题。假如说土地兼并与新教伦理为英国打下工业化的基础,那么“亦商亦战的海上力量”则是其腾飞的重要支柱。可以说:“英国工业经济,是从其与欠发达世界的商业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工业化后的英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也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工业化改变了英国自身面貌,也大幅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

——摘编自赵一凡《英国现代化奇迹》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摩擦、矛盾时有出现,并面临着经济封锁等联合敌对行动。与此同时,新经济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富农阶层和耐普曼阶层(资本主义分子)逐渐崛起,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冲突。1925年,斯大林指出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1926 年起,苏联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发行“工业化公债”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满足工业化的粮食供应和资本积累。工业化开始后,苏联一面加强对经济的计划领导,一面着手在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组,最终形成“部——总管理局——企业”的部门管理体制。在13年的工业化期间,苏联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从20世纪20年代末的39.5%上升到1940年的61%,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同时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1967年,第四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石油作为斗争的武器,加大了对埃及的援助力度。自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美国在中东推行的战略是维持一种“不战不和”的状态,尽管导致埃以双方在19671970年发生了持续3年、损失巨大的“消耗战”,但阿以双方始终没有走向全面的大规模战争。这使得阿拉伯民众长期以来要求收复失地的愿望转化为强烈的失望情绪。从1971年开始,埃及和叙利亚开始大幅度增加国防预算,并从苏联获得了大量先进武器。法国开始严厉指责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国家领土,并停止了向以色列提供武器,但却继续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武器。以色列在国际社会日益孤立。苏联人从19734月开始向埃及运送了大批武器装备,包括许多埃及急需的先进性进攻武器。1973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严厉谴责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国家领土的行为,要求美国等国停止向以色列提供援助和支持。当月,埃及和叙利亚签署协定,决定在106日犹太教的“赎罪日”当天发动战争。

——摘编自贾延宾《中东国际关系新变化与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四次中东战争前美国在中东推行“不战不和”战略的国际政治背景及其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中东推行“不战不和”战略对中东的影响。
3 . 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始终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年之于社会,殆犹此种草木之于田晦也。从此广植根蒂,深固不可复拔,不数年间,将见青春中华之参天蓊郁,错节盘根,树于世界,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丰熟),复其膏腴矣。则谓此菁菁茁茁之青年,即此方复开敷之青春中华可也。

——李大钊《青春》(1916)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持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相结合,把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作为己任,成为最坚决、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

——摘编自国防大学《1921:建党元年的历史风云》

材料三

我们的敌人眼光短浅,他们看不到我们这种国内国际伟大团结的力量,他们看不到由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他们也看不到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时代……永远宣告结束了。我们的敌人看不到这些,他们还想欺负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还想称霸世界。但是,同志们,我可以断定,他们的想法是狂妄的,是徒然的,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1951)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

(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的李大钊提出“青春中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建党初期和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面临的任务。
(3)中共十四大报告阐释了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四,简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史实依据。
2023-11-01更新 | 149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近现代留法教育】

材料一 1915年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以工作,俭以求学,增进劳动者的知识”为宗旨。介绍学生赴法、联系入厂、入校、发放维持费等一应由其负责。……旅欧同人还联合法国学者创建华法教育会组织大批学生赴法,1919年到1920年, 来自全国18省的20批青年1700多人先后赴法, 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等都是其中的成员,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这场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出国留学的含义,无论在留学史上还是在政治史、革命史以及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张士伟《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规模逐渐扩大,人才培养层次也稳步提升。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成为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中心和决策核心。中国政府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和邓小平提名的《神舟学人》杂志,成为留学人员了解国内情况的重要渠道。2004年,两国元首发表《中法联合声明》,提到了教育文化方面开展新的合作。同年,中法相互承认高等教育法定的各种学历、学位和毕业文凭。2010年,两国签署《关于开展青年学生交流活动的意向声明》《中法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框架协议》。

——摘编自刘天乔《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场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出国留学”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法留学事业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伦敦长期以来被雾霾所笼罩,导致呼吸道疾病骤增。16世纪以来,木材市场的木炭价格几乎是煤炭的3倍,随着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压力,伦敦市民倾向于选择煤炭作为家庭燃料。1952年,面对伦敦烟雾事件,英国下令成立比佛委员会,负责调查成因。1956年,《清洁空气法》颁布,其中包括禁止排放黑烟,卫生部的努力和防治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对治污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比佛委员会《比佛报告》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大气污染问题同时凸显,尤其是京津冀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2013年,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所有城市PM2.5和PM10年均浓度全部超标。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按照该计划有关要求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2017年,环保部等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联合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治理主要任务为:以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为重点,多措并举强化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全面降低区域污染排放负荷。

——摘编自环保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

某学者认为,工业化的不同是中英两国环境治理不同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工业化不同的具体原因,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瓷器之路17世纪瓷器商路-从景德镇出发,经过鄱阳湖,沿赣江而上,经清江、吉安到赣州,后通过广东南雄顺北江而下,运送到广州,进而通过海路形成全球性的瓷器贸易
瓷器贸易以景德镇为核心,构筑了世界性的陶瓷贸易路线,并形成了广州、澳门、马尼拉等著名的世界性贸易的中转城市,也成就了世界性的瓷商群体。据欧洲学者统计,在1602年到1682年八十年间,有一千二百万件瓷器被荷兰商船运送到荷兰和世界各国,其中绝大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瓷器生产在学习和模仿景德镇陶瓷生产技艺基础上,福建漳州、浙江龙泉等窑口出现了专门生产出口青花瓷的基地;以景德镇为模板,诞生了世界上所有的著名陶瓷产区,如日本的伊万里、荷兰代尔夫、法国利摩日和德国迈森等
瓷器文化在东南亚许多地区,来自中国的瓷器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中东地区壁画中大量青花瓷器出现。瓷器的广泛使用推动欧洲形成了分餐制。许多欧洲君主和上层贵族以拥有中国瓷器而感到骄傲,出现了专门鉴定中国瓷器的专家

——摘编自李松杰《商路、商帮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海外影响力构建》等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商路、贸易和文化”,提出一个论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7-08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至今日,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如表)。   

学者观点
【英】保罗·肯尼迪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一定是各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了大国的崛起
【俄】阿列克谢·沃斯
克列先斯基
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明显,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
【英】杰弗里·豪国家强大必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特别是民众与领导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
【法】皮埃尔·罗桑瓦隆一个强国仅仅物质力量强大还不够,它还应该具有吸引力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
郑永年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大国”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且有3个以上史实,逻辑清晰)
2023-07-08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其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04年颁行的《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首创和典范,对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其颁行之后,欧洲的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丹麦、罗马尼亚、葡萄牙等国,拉丁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亚洲的中国、日本等国,在开展本土的民事立法之时,均将《法国民法典》作为蓝本。

——摘编自张玉涛《论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自2021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要是将自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为止相继制定的各相关法律加以修改、合并、编纂而成的,是体现21世纪时代特征的法典,其法律条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法律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顺利通过及实施,关键是具备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摘编自[日]高见泽磨著,魏敏、陈凤华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历史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出台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备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史实依据。
2024-01-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尔干半岛南部地狭多山,小块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畅,封闭分离。希腊人先后在此建立起二百多个城邦,这些国家通常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联合周围村落而组成,一般都是小国寡民,一城一邦,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另一方面,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摘编自晏绍祥《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上古中古史内容解读(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希腊“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世纪开始,因受匈奴人的威胁,日耳曼人开始大迁徙活动。这一活动给欧洲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3世纪罗马奴隶制危机全面爆发,奴隶、隶农的起义及其他被压迫群众的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从根本上动摇着西罗马帝国的统治,然而帝国内部的反抗斗争却始终没有冲破帝国的防线,后来日耳曼人的入侵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存在时间长短不一,政权也不完备,但它们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各王国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制所必需的因素。日耳曼人从罗马人那里没收来的土地中最好的部分都转到了贵族和王室代表人物手中,这打破了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促进了封建大领地的形成。日耳曼人还把罗马土地上已经产生的,但又为罗马奴隶制上层建筑所束缚的隶农制发展起来,而隶农制是中世纪农奴制度的先驱。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曼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民国建立以来,移民活动范围在晚清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随着铁路的加快修建和铁路联运政策的推行,华北民众因战乱、饥荒等因素大量涌入东北。关内移民到达东北后,大都乘坐京奉铁路(北宁铁路)和南满铁路上的列车,经沈阳、长春,一路向北深入到达哈尔滨、绥化等地:移民进入东北后,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为中心,沿铁路线向周围地区扩散。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关内移民的涌入被迫中断。东北地区除了有关内移民涌入,此外,还有俄国移民的自北至南流入,日本、朝鲜移民的自东到西流入,三者实际上共同构成了东北移民的整体流入。

——摘编自亓冠华《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日耳曼人大迁徙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东北移民的流动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日耳曼人大迁徙和民国初期东北移民活动中所得到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