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到陕北时,中共中央沿用了先前苏区时代制定的很多法律法规。之后,又在这些立法的基础上,立足边区实际,制定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等旨在巩固政权的法律法规。1940~1942年,中共中央先后制定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这一时期,中共适当借鉴国民党政府法律中的合理内容,使法治体系更为健全。在司法实践方面,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1943~1948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回顾总结前期法治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抗战胜利、国共冲突、阶级矛盾等现实情况,制定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以及有关土地改革、婚姻、诉讼、军属、实业、武器管理以及移民等问题的法律。

——摘编自高志伟《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法制的途径大致有二:其一是以立法的形式整理、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和成就,包括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临时宪法的形式奠定了新政权的宪制基础和框架;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根据地与解放区社会改造的核心实践,并将之推向全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为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前者是人的解放,后者是土地的解放。其二是以苏联为师,这其中包括了以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为基地,开始的社会主义法制知识体系的全面继受及司法干部的培训、基本法典(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的起草。

——摘编自陈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历程》

材料三   “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作为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就巨大。中国共产党在有14亿多人口、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必须始终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法治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法治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党的法治建设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4世纪到16世纪长达300余年的时间里,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冲击封建贵族统治的两大革命。革命之一的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而后传播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全欧洲。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不单单是文学艺术的复兴,而且是思想和科学的复兴。

——摘编自孟节省、林雪原编著《西方文化漫谈》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也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近代以来,无数中国的志士仁人为努力建设中国的新文化而奋斗,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抛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也不能死抱着老祖宗的遗产当现代的阿Q。继传统文化,既要在传承中创新,也要在创新中传承。

——摘编自王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当代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应持的科学态度。
2023-04-08更新 | 476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至1930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刀光剑影里艰难探索的十年。从“在枪杆上夺取政权的论断”到“上山”再到“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的理论”。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

——杨超,刘文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周恩来的贡献》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现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第一步,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这个革命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1月)

材料三   195612月,毛泽东同黄炎培、陈叔通等民主人士谈话时说,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并说:“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所《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在“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中所做的探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背景,并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的史料类型,并阐述其对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世纪开始,因受匈奴人的威胁,日耳曼人开始大迁徙活动。这一活动给欧洲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3世纪罗马奴隶制危机全面爆发,奴隶、隶农的起义及其他被压迫群众的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从根本上动摇着西罗马帝国的统治,然而帝国内部的反抗斗争却始终没有冲破帝国的防线,后来日耳曼人的入侵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存在时间长短不一,政权也不完备,但它们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各王国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制所必需的因素。日耳曼人从罗马人那里没收来的土地中最好的部分都转到了贵族和王室代表人物手中,这打破了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促进了封建大领地的形成。日耳曼人还把罗马土地上已经产生的,但又为罗马奴隶制上层建筑所束缚的隶农制发展起来,而隶农制是中世纪农奴制度的先驱。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曼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民国建立以来,移民活动范围在晚清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随着铁路的加快修建和铁路联运政策的推行,华北民众因战乱、饥荒等因素大量涌入东北。关内移民到达东北后,大都乘坐京奉铁路(北宁铁路)和南满铁路上的列车,经沈阳、长春,一路向北深入到达哈尔滨、绥化等地:移民进入东北后,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为中心,沿铁路线向周围地区扩散。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关内移民的涌入被迫中断。东北地区除了有关内移民涌入,此外,还有俄国移民的自北至南流入,日本、朝鲜移民的自东到西流入,三者实际上共同构成了东北移民的整体流入。

——摘编自亓冠华《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日耳曼人大迁徙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东北移民的流动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日耳曼人大迁徙和民国初期东北移民活动中所得到的认识。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反对照搬,认为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与思想,应根据本国的情况,有鉴别地吸收。万不能将他社会之思想全部移植,最少亦要从本社会遗传共业上为自然的浚发与合理的箴砭洗炼。”“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梁启超认为,中国不仅要引进西方的法律学说,而且要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制定民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等国内法,应加强研究和发展国际法。

——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

材料二:2018年,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执法和司法,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定分止争、惩恶扬善功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与人民的美好生活交相辉映,成为中国之治最靓丽的风景线。

——摘编自张文显《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良法善治”的特点和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国仿效汉家礼乐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西域各地的葡萄和首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

——摘编自班固《汉书·西域传》等

材料二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材料三   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摘编自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部大开发的建议。
2022-01-2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重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14年,秦军统一岭向后,设立桂林、象那和南海三郡。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最高,南海郡尉有相对独立和专断的权力。秦朝对岭南的统治,采取政治手段与“五岭之戍”的军事手段,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戍边政策,移民中有商人、文人、谪官、流民,但最主要的还是屯戍军队,这些人促进了岭南的早期开发。

——摘编自赵炳林《秦朝对岭南的经略和开发》

材料二   明朝前期岭南的治理方式基本上因俗羁縻,消极求安。到明朝中后期,因岭南地区“蛮”猖,边患日深,朝廷开始转向积根抚治:设立两广总督常驻地方,重新整合分散的行政、军事、司法等权力。…西江流域(岭南地区)各府县加强了地方政治中心和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设立营堡、检司,改善交通状况,把王朝权力系统延伸到蛮区深处。……内地的文化教育体系被全面地移植到西江流域(岭南地区),各地开始大规模建社学、修书院,刊印《大语》(小学)(教民文)等书,学习活扫应对、拜坐立之礼,并建立奖励制度。

——摘编自赵克生《经略西江:明朝对岭南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经略和开发岭南的措施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对岭南地区治理的特点。
2022-01-2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