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廷枢在筹备开平煤矿时说:夫取天地之利,济民生日用之需,寰中之宝藏已兴,海外之漏卮渐塞,诚属富强要术。(下图为光绪七年(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股票。图中文字为“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李鸿章),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札饬筹办等因在案。当经本局议定,招集股银八十万两,分作八千股,每股津平宝纹银一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俟见煤铁之后,所得余利按股均分,并给股折……。”)


材料二   官僚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包括一般的政府办事人员。官僚资本是官僚与财产的结合。在这些企业中,政府的利益和财产已经同官僚私人的利益混为一谈,难以区分。民国时期的官僚资本,除了政府高级官员本人直接从事或投资企业之外,他们本身不直接出面,而以其亲属投资举办公司即所谓“裙带资本”,由于权势与财势紧密结合,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王建朗、黄志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开平矿务局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给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类企业的创办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指出官僚资本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的主要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具有哲学思维的历史学家和具有历史意识的哲学家,把基督教的历史进步观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结合起来,坚信主宰历史的是人,而非神或英雄。国家、民族、社会代替教会和王朝,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单位,全面论述人类历史的普遍史也随之出现了。普遍史力图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伏尔泰被认为是此规律的开拓者,因为他是“第一个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的学者,他将全世界各大文化中心的大事联系起来,而且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这一时期,多数历史学家相信人类历史受规律支配,社会现象有因果联系,关注社会变化的条件、动因,强调必然和一般,忽视偶然和个别。

——摘编自韩炯《文明史叙事与历史规律的探询》

材料二   历史进步观念在19世纪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社会历史进步的原因、方式和阶段,特别是进步的规律不仅在圣西门、孔德、黑格尔和斯宾塞这样的思想家的手中继续得到更深入的研究,而且开始越过学者的书斋,深入一般公众。到19世纪中叶,关于历史服从于总的进步规律的思想渗入报纸、杂志、政治文件、诗歌等,成为受过教育的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英国、法国和美国,“几乎每一个就社会历史的题目进行写作的作家都提到过它”。

——摘编自何平《历史进步观与18、19世纪西方史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西欧历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世纪以来西欧历史学发展的认识。
2022-07-10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早期的地图基本上是手绘的。两宋时期开始制作石刻地图和印刷地图。石刻地图可以拓片的形式传播四方,印刷地图更可为一般平民收藏和使用。据《古杭杂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

宋代印刷地图流传下来的较多,多是作为书籍插图得以传世。大约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儒学经典的图释中出现,可称为释经图,如杨甲《六经图》所附《十五国风地理图》、程大川《禹贡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所附《禹贡山川总会之图》等地图,以及程公说《春秋分纪》中的《九州指掌图》;第二种是类书插图,如南宋末成书的《事林广记》,地舆类有《历代国都图》《历代舆图》,宫室类有宋东京图三幅;第三种是方志地图,主要是各州县城市地图。

——摘编自《文物中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时期地图的特点,并分析其广为流传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两宋时期地图的史学价值?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和东南亚山水相连,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钱币流向东南亚就体现了地缘关系的一种延伸。东南亚历史上的国家政权多不具备独立铸行钱币的政治条件,而中国虽历经王朝更替,但中央朝廷基本都掌控着货币的铸行权。东南亚和中国都接受“天圆地方”思想和货币文化。中国从秦汉之际就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货币制度:钱币的重量有严格控制;使用同一币材——铜料作为币材;从“五铢钱”起,中国圆形方孔钱的形制和重量变化不大。这些钱币进入东南亚各国的国库并被贮藏起来,成为国家财富储备,元代时宝钞还具备国际支付(结算)的职能。

——摘编自杨小平、孙中文《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区域化的历史进程——历史与展望》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府通过银行业务、财政征收、贸易回笼等方式,陆续收回了关内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华北、西北、华东和中南大部分地区的货币已经统一为人民币,这为新中国的货币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城市,为了有效制止金融投机,使人民币尽快驱逐金银,占领市场,稳定物价,人民政府采取了禁止金银流通和低价兑换的冻结政策,并组织行政力量严厉缉查金银投机活动。在农村,则采用税收、农贷、城乡物资人民币交换等经济手段,1951年人民币终于深入农村:因要照顾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心理和习惯,暂准使用银元。1962年,中国大陆的货币统一终于实现。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货币统一》

材料三   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原始驱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元流动性紧缺、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央行希望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获得流动性资金支持、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近年来,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制度框架和基础设施一直在不断完善。2016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以国际储备货币的身份进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得到极大提升,储备货币地位得以确认。

——摘编自李国辉《人民币国际化: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区域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货币统一过程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
6 .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我国掀起一股农村调查热,调查之多不少于九千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知识分子提出通过乡村建设运动实现民族再造。如晏阳初认为:从文字方面以提高民智,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公民教育攻私,以卫生教育攻弱,并主张进行农村调查和统计以配合四大教育的开展。由于农民不信任、不合作,原定1年的调查工作进行了7年,乡村建设也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摘编自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对赣南闽西等地农村进行调查。为了解卖妻鬻子的真实性,毛泽东找不同村子的不同农民对事件进行有名有姓有具体情节地描述;面对农民只谈点家常事,脸上没有笑客,也不多讲,毛泽东请农民吃饭并送被子,让他们了解党的真意,后来大家都毫无拘束,热烈讨论,亲切得像自家人一样。毛泽东对调查内容采用阶级分析方法,得出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的结论,并提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须放在农村。

——摘编自刘燕《毛泽东早期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1906年,日本政府组建满铁株式会社,它表面上是铁路经营公司,但却公然涉足政治、军事等领域。1935-1942年,日本满铁株式会社出动30人,搜集了河北16个县25个村的资料,调查范围包括农作物、税收、水利、农民的收入与支出等,并将详细记录整理成114份报告,约700万字。

——摘编自陶诚《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等


(1)结合材料一分析知识分子进行农村社会调查的背景。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二中毛泽东开展农村社会调查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满铁株式会社在中国开展社会调查的特点并分析其目的。
2022-11-0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成书于东汉后期的《四民月令》是田庄经营经验的总结。《四民月令》中所说的“家长”,就是田庄主。田庄中的依附和隶属人口;有负责饮食的“典馈”,负责蚕桑的“蚕妾”,负责纺织的“女红”,负责缝洗的“缝人”,负责采集的“司部”,以及负责其他事务的“执事”“家人”等。《四民月令》反映了农村商业行为的活跃。农桑是本,以致用为目的的百工和以通货为目的的商贾也是本。这种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以关东地区特别是洛阳附近地区的工商业传统为地域条件的。

——摘编自王子今著《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材料二   六朝时代是万物生民有着切肤之痛的分裂乱世,在陈陈相因的经学链条被削弱的社会氛围下,一些聚焦于现实生存、生命感悟、社会巨变的经典作品脱颖而出。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则是为日益衰败的北魏王朝和在自然灾害、战乱、佞佛等交.相祸害下的民生挽救提供农业技水层面的系统办法。作为山东高阳太守的贾思勰,在齐鲁文化区撰写、编定这部体系庞大、技术全面的古代农书,劝君以农为本,让天下人皆知务农重谷之道,是针对时代之弊的救世之举。

——摘编自尚永琪《六朝时代知识格局中的经典文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四民月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的时代意义。
2022-09-22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8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学之父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裁,是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记载了我国3000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万多字。《史记》贯穿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国境内从传说的五帝,经夏、商、周三代至秦,不仅是世代相传,而且包括吴越和周边少数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黄帝。《史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以纪传史法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光辉榜样。

——摘编自孙宏典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学界先后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历史问题,并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问题有: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性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等。广大史学工作者就这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争鸣”。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虽然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认识,但是参加讨论的各方都提供了不少新材料,使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入了;而大多数史学工作者又都是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明问题,这就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记》的特点并指出研究汉朝历史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史学问题讨论的意义。
2022-06-01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八十六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名校练习卷(二十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救济措施,南齐时“太子与竞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梁武帝发布诏书:“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尤穷之家,勿收租赋。”宋初于开封“置东、西福田院,以廪老疾孤穷丐者”。汉朝以来在瘟疫之年,政府实行医疗丧葬救助;荒灾之年减免租税,开仓赈济饥民;两汉时期甚至把公田借给无地、少地的贫民,租贷种子、粮食以安顿贫民。

——摘编自陈井安、郭丹、瓮晓璐《中国古代社会救助考察》

材料二   受到儒家思想的传统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西方福利思想的影响,中国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的“补救型”社会福利思想。1915年,政府仿照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了《游民习艺所章程》。1928年,政府又颁布了《管理各地方私立慈善机构规则》。1941年政府组织了一些专家学者,准备制定《社会救济法》。1943年《社会救济法》公布实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济贫大法。《社会救济法》规定的“救济方法”有十二种:“一、救济设施处所内之留养。二、现款或食物衣服等必需品之给予。三、免费医疗。四、免费助产。五、住宅之廉价或免费供给。六、资金之无息贷予。七、粮食之无息或低息贷予。八、减免土地赋税。九、实施感化教育及公民训练。十、实施技能训练及公民训练。十一、职业介绍。十二、其他依法所定之救济方法。”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社会救济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救济相比近代救济的进步之处。
2022-05-31更新 | 26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历史名校练习卷(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市舶制度源起唐、宋。元灭南宋后,沿袭南宋制度,在泉州等四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事物。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廷颁布市舶法则22条。根据这些法则,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在国家户籍中单列一类,成为舶户或者舶商户。出海贸易时,其人数、船只、货物等情况都要事先上报市舶司审核批准,经发给公凭,方能出行。金银、粮食、兵器等皆属禁物,不得携带出海。返航有规定期限,必须到原出发地的市舶司进行“抽分”,然后才能发卖。外国商船前来贸易,抽分比例相同。市舶司“抽分”所得货物,一部分上供蒙古统治集团享用,其余由市舶司就地出售,换取货币,解送朝廷。元朝时,许多海外“藩客”寓居于泉州、广州等地。

——摘编自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1)概括元代市舶制度发展特点。
(2)简析元朝市舶制度发展影响。
2022-05-3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考前综合训练(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