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苜蓿是古老的世界性牧草。一般认为,苜蓿起源于古波斯。约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希腊种植首蓿,并传播至罗马。1—2世纪,苜蓿传至整个欧洲。16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到1800年,苜蓿传至大洋洲,并在全球广泛种植。

——摘编自孙启忠等《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等

材料二   苜蓿自汉代引入我国,元朝时在全国种植较为广泛。元代宫廷中设有苜蓿园,交由官员专门管理,以饲马驼膳羊。《元典章》载“(苜蓿)非止喂养头疋(同“匹”),亦可接济饥年”。元诗和元曲中载有“食馀苜蓿承朝日,坐候棠梨过夕晖”“蒲萄苜蓿味虽美,异方土俗殊乡里”。1861年,苜蓿经中国传入日本,但因风土关系,当地栽培不多。后来,日本又从美国输入其他品种的苜蓿,多栽种于北海道一带。

——摘编自郭建新 朱宏斌《苜蓿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及渊源考察》等

(1)结合材料一,指出苜蓿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
(2)结合材料二,分析元朝政府推广种植苜蓿的目的。
(3)综合以上材料,阐述苜蓿传播的世界意义。
2024-05-15更新 | 27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颂两次使辽,他在诗作中描述以奚人为主、汉人和渤海等多民族共居的燕山山地“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又在诗下注说:“问之皆汉人佃奚土,甚苦输役之重”。材料反映了(     
A.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B.辽朝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
C.北宋时期土地契约的出现D.设置南、北面官制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其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商人形象,其中明确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有37篇,占据总篇幅半数之多,而商人的结局也呈现出多元变化(如下表),凸显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小说主人公人物经历
阿寄阿寄,徐家仆人。他不忍看着分家后的徐家三房孤儿寡母被欺负,主动提议外出经商。他积下了巨额财富,却分毫不取,送还给徐家
王禄王禄在山东做盐商时,日夜欢歌,酒色无度,不到两年就死掉了
郭翰郭翰为人贪婪,做生意缺斤少两。他在回乡时遇上暴雨,丢失了财物和官凭,最后沦落到替人执艄勉强度日的境地
程宰、程寀程宰、程寀“世代业儒”,自幼习诗,但在“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的风俗熏陶下,二人弃儒从商,最终成为徽州巨商,结局完满
蒋生传统儒士冯少卿,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嫁给蒋生,并认同了蒋生的商人身份
施复、吕玉施复、吕玉在经商途中捡到巨额财物,但他们没有将其据为己有,反而能设身处地地为失主着想,将失物归还给失主。最后,吕玉得以与走失多年的儿子团聚,施复更是避免了生命危险,生意越发红火

——编自曹舒婉、李跃忠《“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结局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三言二拍”主要以商人为主人公来叙事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三言二拍”中商人的形象和结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目前科幻类小说非常受欢迎,在一本畅销书中作者写到人们能够使用时光机穿梭到数千年前,亲眼看到古人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可能出现的是(     
A.苏美尔人在为法老建造金字塔B.阿兹特克人正在建造浮动园地
C.一位婆罗门女子嫁给了一位首陀罗男子D.玛雅人在进行“悬诗”比赛
5 . 唐宋时期,酒在文学中大都与官宦文人、风流雅士或深山隐士相随出现,并大多是诗酒相连;明清时期,售酒与用酒不再分身份和职业。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酿酒技术进步B.经济发展水平
C.政治权力干预D.理学思想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023-07-17更新 | 5226次组卷 | 3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4届高三8月摸底考历史试题
7 . 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A.还原当时真实历史B.蕴含历史时空要素
C.具备一定史学价值D.反映特定物情风貌
8 . 下表是研究秦朝灭亡原因的两则史料。其共同研究视角是(     
史料一司马迁:“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料二贾谊:“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A.军事衰退B.政治残暴C.经济落后D.文化冲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音乐是贵族教育中的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当时孔子听了韶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他的教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品质。为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他的门人子游做武城宰,便弄到满邑都是弦歌之声。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当时郑国的音乐最淫荡,所以他倡议“放郑声”。

同时期的雅典知识分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音乐能滋润人的心灵:“外观之美,音韵之和,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所引入者为恶,则其发表于外者也为恶。凡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亚里士多德也在《问题篇》中指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之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切合或血缘关系”。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相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与古希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放郑声”的认识。
10 .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形成过程逻辑主题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圣王之道
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帝王之道
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纲纪道德
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心性义理

(1)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
(2)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