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常要从史料来源、数量、类型、多个史料能否互证等角度思考史料的可信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的狂热右翼分子——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以未公开且被其修改九百多处的《松井日记》为主要依据,于1985年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妄称:“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认为日军军规严格,“军纪严明”,因此“不会发生大屠杀”。

——摘编自李松林《日本学者田中正明篡改松井石根的<战中日记>》等

材料二   近年,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包括:大屠杀期间负责指挥处理中国人尸体的日军中佐太田寿男在战后的口供称,“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尸体)”;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描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多国人士目睹的日军暴行,记载长达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的牧师偷偷摄制的日军暴行动态纪录片等。这些独立来源的历史档案都表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剧的历史真实性。

——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1)材料一中田中正明的观点受到广泛质疑,请尝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批驳其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历史档案”的可信度,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你的判断进行说明。
(3)请为更科学、有效地发挥“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的价值提供一些建议。
2024-01-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清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搞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昂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转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明宝钞(明初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发行的纸币)与铜钱兑换情况表

年份大明宝秒一贯值伐数
1375年一贯一1000丈
1390年一贯一250文
1488年一贯=1丈
1535年一贯=0.276文

——摘编自陈昆、李志试《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

材料二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靳学颜认为白银“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其与铜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宝钞发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靳学颜、顾炎武对明代货币改革的看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三朝”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三朝”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仪法”全部废除,出现了“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五日一听事”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135711月到13582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2-3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用挑战与应战揭示文明的起源、发展与衰落。有学者认为,这种挑战与应战的理论也可用于观察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并提出在近现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大致出现了四种挑战与应战的局面(此处选取了前三种),具体如下表所示:

时间

二战前

二战后

15世纪-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80年代

20世纪80-90年代

挑战者

西方

西方

经济全球化

应战者

西方

东方

西方、东方

挑战方式

战争

经济

军事、经济

经济、民主

经济

应战方式

战争

经济

革命

全面的民族国家构建

区域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摘编自董世举《东、西方民族主义发生的差异——兼论民族主义发展中的挑战与应战模式》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种挑战与应战的局面,围绕近现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2023-04-26更新 | 554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广东博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城市建筑的变迁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英格兰多数城市中,由于土地限制的原因,多数住宅采用的是纵向的建筑形式。这一类型的建筑只有临街的那一面或许有宽大窗户,但除前屋之外就很难采自然光了。厚实的公墙上不可能开窗户,它们构成住房的两侧界线。如果需要更多的空间,房舍只能向后一间一间地延伸,直至屋后的空地或院子,但这只会使里屋更阴暗。如果需要空间更多,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达到四五层甚至更多。不过更常见的是,房基最初的规划只能承受两三层。这样不顾规划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度,是造成房屋容易损毁不够结实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郭薇《中世纪英格兰城市生活环境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城市建筑变迁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德国)货币演化进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

进程

1750

普鲁士建立帝国泰勒体系,规定14枚帝国泰勒含1科隆马克银

1753

南德巴伐利亚与奥地利建立协定泰勒体系,规定10枚协定泰勒含1科隆标准银,协定泰勒标准广泛用于德意志中南部萨克森等地区

1826

北德关税同盟建立,成员国先后引入了普鲁士帝国泰勒标准,这是德国走向统一的前奏

1857

维也纳协定建立联合泰勒体系,规定30枚联合泰勒重1磅(500克),联合泰勒取代了普鲁士帝国泰勒、协定泰勒,德国泰勒完成统一

1873

马克成为全德国航一的货币,泰勒进入过渡期,逐步被取代

1876

马克成为德国境内唯一法定货币

材料二   近代以来,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货币,军阀混战和地方银行滥发货币现象日趋严重。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银本位铸造条例》,规定银币的铸造权属中央造币厂,其他各厂局不得铸造。1933年到1934年,美国颁布《白银法案》,并在纽约和伦敦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规定国家统一管理白银,工商业及公私往来都必须使用法币,个人持有的白银必须兑换成法币。国民政府确立了法币与英镑和美元的固定比价关系,中国经济和英国、美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摘编自黄余送、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意志(德国)货币演化与国家统一进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货币改革的历史影响。
2023-06-07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看到船(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所见)……像我的大厦般大,其桅高于大厦之塔。他们就像浮于水面上的山。他们到地球每一部分去面临无数的危险。他们载葡萄酒到英国,载蜜到俄国,载番红花、油和亚麻布到亚述、亚美尼亚、波斯和阿拉伯,载木材到埃及和希腊。他们回来时,各种产品满载而归,该产品经此再转送世界各地。

——据彼特拉克(13041374年)《热切想看万事》

材料二   1600年的伦敦港(藏于巴黎国立图书,木版画)


图片说明:16世纪末,伦敦港是世界贸易新轴线的中心。此前英国开展了一系列探险活动。佛朗西斯·德雷克甚至攻击了运载香料的葡萄牙大帆船及满载黄金白银从美洲返航的西班牙帆船,并作了第二次环球航行。“商人冒险家”和船主利用发达的大西洋贸易给伦敦港提供了好机会。莫斯科维公司、皇家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弗吉尼亚公司为第一个不列颠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世纪威尼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及成因,并说明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末伦敦港成为“世界贸易新轴线的中心”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莱特

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意义的“文明”一词最早在1756年出版的米拉波所著《人类之友》中提及,之后“文明”一词得到广泛使用。米拉波表明他创造“文明”这个概念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殖民相遇以及带来的社会秩序和人口改变问题。19世纪中叶以前“文明”概念解释了资本主义领导者如何需要被视为世界每个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合法领导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明”概念被热情地采用,在国外按照种族和族裔对各民族划分等级。19世纪中叶至二战结束,这一时期“文明”概念继续强调自由与进步,更是作为欧洲意识形态的代名词。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越来越多的人对“文明”进行反思,“文明”概念的不足日益凸显。需要将倡导社会平等、重视平民和地方的作用、反思种族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批评文明等级观等因素考虑进当今“文明”概念的解释之中。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1756年以来的“文明”概念:世界历史框架下的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8世纪以来世界‘文明’概念”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2-08-26更新 | 265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