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2016-12-13更新 | 148次组卷 | 27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2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常要从史料来源、数量、类型、多个史料能否互证等角度思考史料的可信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的狂热右翼分子——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以未公开且被其修改九百多处的《松井日记》为主要依据,于1985年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妄称:“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认为日军军规严格,“军纪严明”,因此“不会发生大屠杀”。

——摘编自李松林《日本学者田中正明篡改松井石根的<战中日记>》等

材料二   近年,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包括:大屠杀期间负责指挥处理中国人尸体的日军中佐太田寿男在战后的口供称,“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尸体)”;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描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多国人士目睹的日军暴行,记载长达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的牧师偷偷摄制的日军暴行动态纪录片等。这些独立来源的历史档案都表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剧的历史真实性。

——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1)材料一中田中正明的观点受到广泛质疑,请尝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批驳其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历史档案”的可信度,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你的判断进行说明。
(3)请为更科学、有效地发挥“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的价值提供一些建议。
2024-01-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城;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

——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

材料二   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材料四   (洋务派是)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洋务运动直接后果)加深殖民地化。

——摘编自范文澜(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近代史》(1947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为什么大相径庭?如果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洋务运动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洋务运动存在不同的解释。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史实,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解释”做出解释。
2023-12-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清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搞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昂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转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明宝钞(明初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发行的纸币)与铜钱兑换情况表

年份大明宝秒一贯值伐数
1375年一贯一1000丈
1390年一贯一250文
1488年一贯=1丈
1535年一贯=0.276文

——摘编自陈昆、李志试《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

材料二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靳学颜认为白银“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其与铜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宝钞发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靳学颜、顾炎武对明代货币改革的看法。
6 . 棉花本是一种在个别区域种植的农作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了棉花的生产销售,有研究将这种现象称为“棉花帝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 “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棉花种植及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经济视域下近代“棉花帝国”形成的原因。
2024-01-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德雷德·斯科特案

德雷德·斯科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他生来就是奴隶。1834年由主人将他从蓄奴州密苏里州(蓄奴州)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并娶妻生女。1838年斯科特被主人带回密苏里州。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

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则。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国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

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

(1)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2)指出该案所反映的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状况,并简析该判决带来的影响。
8 . 【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材料二   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种族组成方面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向南北美洲的大批移民,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南北美洲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洲人口猛增,这使得欧洲人在1819世纪大批移居西伯利亚、和美洲人烟稀少的地区成为可能。今天,类似的移民潮正在出现,不过是反方向的一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现在,第三世界的人口增长率是发达世界的两倍,绝大多数是青年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期里,大量涌向发达国家。在美国,人口调查局1995年的一份调查透露,8.7%的人口(即2260万人)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出生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迁移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近现代移民的历史性因素。
2023-07-13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三朝”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三朝”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仪法”全部废除,出现了“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五日一听事”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135711月到13582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2-3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