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哲学动员了数以百万计的群众投入到反英的斗争行列中,他们放弃殖民当局授予的职位和头衔,抵制法庭、学校和英货,开展游行、集会、罢工、罢市和罢课等斗争,甚至抗税、抵制和不服从各种不公正的法律。这些大规模群众行动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给其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在1922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甘地大力提倡农民开展手纺运动,抵制英货,最后使英国纺织品的进口下降了28%,而印度自产的纺织品却猛增27%。

——摘编自朱明忠《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材料二   印度民众对甘地像对待上帝或真理的使者一样,崇拜得五体投地,奉之为“圣雄”。然而,由于甘地指给人民的是一条不现实的非暴力的道路,他对人们的影响愈是深入持久,对印度民族运动的危害也越大,正如尼赫鲁所评述的,“非暴力使得人民的心智受到熏陶,并使他们越来越想采取和平行动”,“正是那个非暴力方式的教义产生了疑虑和踌躇而成为暴力行动的障碍”。

——摘编自柴俊青《甘地非暴力主义评价问题再探讨》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但因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分歧与对立,再加上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治已成定局。印巴分治后,甘地获得了印度人民和国大党的崇高敬意,但他却大权旁落,其终身为之奋斗的非暴力思想也被束之高阁。面对分治以后的宗教仇杀与混乱,甘地殚精竭虑,利用自己的威望与绝食帮助平息了大规模教派仇杀,自己却成为教派冲突的牺牲品,于1948年初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身亡。

——摘编自王钊《试分析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主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甘地的悲剧中得到的启示。
2024-05-1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先秦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先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初步认识到人类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具有极强的“依赖”关系,由此也逐步形成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必须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等观念。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最先对“天人合一”的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派观点后,提出“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等观念,认为虽然自然万物规律有其“不可违性”,但人和自然具有同样的“形体结构”。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张载等在吸收唐代“众生平等”观念的基础上,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时至明清,王阳明进一步明确了“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清代理学大家孙奇逢也有“天人一体”等见解。

——摘编自杨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衔门,简称总理衡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详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西方法治是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争权进程中相互妥协的产物。西方基于宗教信仰的法治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唯有如此才可填补中国法治话语权的缺失,增强法治领域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孙海英等《中国法治观念的反思与发展进路基于中西方法治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与中国在法治基础上的不同点,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法治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024-02-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印度尼赫鲁政府在军事较量失败后,计划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象的第一个五年国防计划,希望通过美国的援助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对此,美国约翰逊政府延续了肯尼迪时期援助印度的一贯做法,但政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约翰逊奉行印巴平衡原则,不愿过于偏袒印度,并且美国对印度的军事援助附加了更多前提条件,索要政治回报。

在制定国防计划的过程中,美印双方对中国威胁的判断、应对方式、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手段等核心问题上存在明显歧见。例如,印度想要组建超音速战斗机中队,但美国政府认为超音速战斗机不是对抗中国所必须的装备,且印度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设施。向美国索要而不得后,印度便积极地与苏联接触。此后,约翰逊政府在亚洲的战略重心逐渐转移至东南亚。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武器禁运,中断所有军事援助,并且撤销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驻印军事供应代表团。至此,美印军事关系史上的一段蜜月期宣告结束。

——摘编自刘恒《美国对印度第一个五年国防计划的援助和限制(1962-196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六十年代美印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2)结合两国关系的变化,谈谈对现代国际关系的认识。
2023-09-0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让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如何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却需要实践与创新。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推动了后来国民运动的蓬勃兴起。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毅然决定将队伍带到农村山区建立落脚点,最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此期间,通过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确立了“政治建军原则”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我国的入侵,党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抗战期间,毛泽东针对“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提出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毛泽东还撰写了多篇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解放战争期间,党又着力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民主党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推翻腐朽的蒋家王朝。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二:“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这最终促使了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努力使国家政治文化生活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从中央到地方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为300多万名干部恢复了名誉。1977年的寒冬中,中断十一年的高考得到恢复,近600万考生怀揣着久违的梦想迈入考场。与此同时。“包产到户”让上亿农民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铺开,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国有企业进行了扩大自主权的试点,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巷尾。深圳成为了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由一个落后渔村变为崭新城市。在祖国的南疆,人民解放军实施对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有效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的理论创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为拨乱反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思想理论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2022-03-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职业教育)其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1934年)

材料二   1913年,他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批判旧教育脱离生产、脱离实际,首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但是实用主义当依托于何种职业形式,他一直苦苦寻求。1915年,他出洋考察,抱定了教育改革的新路一一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解决中国问题最切要之办法,从而确定了职业教育的最终信仰。

——高国庆《黄炎培:职业教育有利于中华,我们要用力》中国教育报(2007年)

材料三     1979年,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提出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方案,经过试点,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劳动总局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到1984年,普通高中的数目和在校学生数分别比1978年减少了63.8%和56%。农业、职业中学迅速发展,学校已达700所,在校生17448万人。高中阶段各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比例已从1978年的7.6%提高到1984年的32.3%。……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2年,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50%。

——王昆欣《中国百年职业教育发展回眸》2004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炎培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主张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认识。
2022-02-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不存在各自独立的国家,人民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15世纪分裂与动荡的局面不仅使市民阶级也使所有的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强大的政治秩序。通过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教皇的一统权威,建立了服从国王权威的民族教会,一筑的基督教普世国家已被分成为很多独立的国家。伴随着王权的兴起,在思想战线上也进行着一场决战。他们以人性来代替神性,对宗教权威的攻击,把人从教会的迷信和服从下解放出来。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晚清时期,伯伦知理、洛克、黑格尔等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梁启超翻译和介绍了《伯伦知理氏论民族与国民》一书。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民族主义是“世界最光明正大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母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主张“五族共和”,倡导民族平等。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请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如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宋文生《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与中国晚清民族主义比较浅析》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民族主义增强的表现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晚清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2022-02-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