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99次组卷 | 6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两河流域古文明沿两河由南往北单线溯流而上,阶梯性发展;埃及古文明沿尼罗河由南往北顺流而下,也是阶梯性发展;爱琴海流域的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岛国,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发展为伯罗奔尼撒岛上的迈锡尼文明,再往北影响了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由此可知,这些古文明(     
A.发展模式受社会性质的影响B.扩展方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C.具备了早期世界帝国的特征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01年国际直接投资7350亿美元,其中5053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美国1240亿美元,其次是英国、法国),205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其余270亿美元流入中欧和东欧转型经济体国家。这反映出(     
A.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逆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
C.大国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D.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4 . 有学者统计,明清时期棉织业较普及的直隶、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四川8个省的529个县中,产布县有423个,其中有322个县明确记载为商品布,这322个县中有122个县以生产大宗外销布为主,说明有200个县主要是地区内销售。材料可用于说明,明清时期(     
A.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有所发展B.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棉纺织业家庭自给性副业性质的改变D.棉纺业的区域间差异呈日益缩小趋势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国人的华夏中心主义心态解体。甲午战争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包括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也大量输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形成,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当时,“排满”思潮即小民族主义高涨,“排满维新”“排满革命”相继成为民族主义的基本口号。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合族”反帝的大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民族主义完成了由“辛亥型”到“全民性反抗强权”的“五四型”的转型。与此相联系,在近代各类民族主义中,政治民族主义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它以国家政权、政治主权为认同符号,将建立民族国家视为中心内容。革命派、改良派都表达了这一思想。20世纪初政治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潮较多地与反清、解决内政问题联系在一起,而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民族主义第二波高潮、第三波高潮则主要是与反帝、与抗击外国殖民侵略相结合。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先进国人践行政治民族主义的重大事件,并分析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
2024-04-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考试历史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反思世界文明史,从文明早期到现当代,人类文明始终在两个层面上表现出多样性,一是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一是同一文明体内部构成要素、构成领域的差异性、多样性。正是这双重的多样性,推动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也使人们不断遭遇新的问题和冲突。可以说,“文明”与“多样”具有共生性,多样性是文明的内在本质性特性,是文明得以发展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也是导致各类文明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在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正如城市是以城市群的方式,人是以人群、社会的方式发展一样。

——摘编自陈患《文明多样性:历史趋势与伦理自觉》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层次清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清时期,地方市镇由宋代的草市逐渐演变为完整的商业市镇,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了(     
A.城市职能格局的演变B.市镇空间的相对独立
C.政府放松商业的控制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外交体制框架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清朝外交管理权下移的趋势
B.清朝外交近代化发展的趋势
C.天朝上国观念下的分类管理
D.闭关锁国外交在政治上体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是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这反映出(   
北魏推出“脱夷统华”理论。
后唐、后晋、后汉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
契丹人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
金朝宣称“我本中国”。
A.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B.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
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D.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
2022-05-23更新 | 1075次组卷 | 1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