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唐代歌咏昭君出塞的诗歌(部分)。
作者内容
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卢照邻“汉宫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张枯“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
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昭君出塞促进了蒙汉交融B.文学作品不具史料价值
C.唐蕃会盟平息了民族纷争D.作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2024-02-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面为甘肃敦煌莫高窟323属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及其简介。   
据此判断,该壁画(       
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
B.说明佛教在初唐传入西域
C.折射出唐代西北地区市民文化的独特性
D.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3 . 传说中华文明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大约相当于“五帝”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和陶器、大型的墓地、祭坛和神庙,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化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这反映(     
A.五帝时期进入文明时代B.社会分工开始出现
C.古代玉器制作水平先进D.传说没有史料价值
2023-12-1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早期中华文明,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前一个点需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即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后一个点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下列项中,对此叙述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考古材料是了解和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径。
B.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他文献记载等全部属于文献资料。
C.传世文献出于当时人追述和概括,有绝对的史料价值。
D.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墙盘”底部铸有铭文,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等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述微氏家族自身六代的事迹。这些铭文内容对于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       
A.替代实物史料B.展示历史全貌
C.再现真实历史D.提供史料佐证
2024-01-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尚书》

(译文: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

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何尊”底铸铭文

(译文:周武王攻克了大国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封建自周公始,封建制度最大之功用有二:一日同化,一日分化。所谓分化者,概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使各因其环境以尽量的自由发展。所谓同化者,概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以形成大民族意识。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1)《尚书》与“何尊”分别属于几手史料,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制度”是什么制度,并简析此制度的作用。
2023-06-27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精湛,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器物上铭文较长,铭文内容丰富,字体优美奔放。依据如表所列并结合所学,对其解读、分析合理的是(     
器物所在时期字数主要内容
大丰簋西周初期78字记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颂扬先王功烈、祭祀赏赐等
何尊成王时期122字记载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事
曶鼎恭王时期410字记载了五个奴隶相当于一匹马加一束丝
毛公鼎宣王时期497字记述周宣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的事
①铭文文字成为在中国出现的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②器物上的文字价值主要体现在史料、书法价值上
③铭文为真实事件的记录,属于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④丰富的铭文恰好补充了西周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内史杂》:“毋敢以火入臧(藏)府、书府中(收藏文书的府库)。”为确保文书的安全,规定不准把火带进书府,书府管理是由专门的官吏来执行的。史是负责文书工作的专职人员,秦国各级部门都配有专门从事文书工作的史,原来任官并有一定社会地位,但后来犯了罪的人,即使能够书写,也不能担史职。

《金布律》:“都官有秩吏及离官啬夫,养各一人,其佐、史与共养。”

《秦律杂抄》:吏自佐、史以上负从马、守书私卒(看守文书的随从士卒),令市取钱焉,皆(迁)。


——以上材料节选自睡虎地秦简

材料二   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太宗在位时,以三省之外的官员“参预朝政”,之后又在相位中添入“同平章事”等称号,位同三品。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后期又以“北门学士”分宰相之权。唐玄宗时“临时”命翰林学士以协助政务为由帮助皇帝起草诏书。唐德宗时翰林学士代行中书之职,成为“内相”。唐宪宗时命翰林首席学士掌制诏印,拥有独立的行政机构,与帝相共商国家大事。此后,翰林学士承旨成为制度,其权力凌驾于中书门下之上,中书门下逐渐脱离中枢体制。此外,还出现拜计臣为“计相”、君主直接控制军事力量神策军等现象,都属于削弱三省权力的一部分。这为北宋三省六部制的调整埋下了伏笔。

——据蔡澄《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制度缺陷及其变迁》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文书制度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并简要分析睡虎地秦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简析唐朝三省权力旁落的制度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和北宋中央机构运行的不同之处。
2023-01-1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艺术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学习历史必须学会如何辨析史料,以真实还原历史。下列三则材料均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传说上古时期,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未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材料2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3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

——《汉书.食货志》


上述三则材料属于何种史料?分析其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被称为《汉谟拉比法典》,由于其雕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石柱上端雕刻的是汉谟拉比站在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下端是法典内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对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史料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