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界围绕着范式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出现了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鸣……归纳起来,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即“取代派”;二是用一种范式包纳另一种范式,即“相容派”;三是提倡两种范式共存并立,认为不仅应当并存,而且应该倡导史学范式的多元并存,即“并存派”。……范式之争,激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兴趣,拓展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学术界的思想解放,深化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摘编自左玉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与超越之路》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国家平抑物价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国家平抑物价思想的产生时期,范蠡是平抑物价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他指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平抑粮价,使其稳定在一个不高不低的水平上。如何平抑物价?范蠡认为,农业生产有丰有歉,粮价也随着年景好坏有贵有贱地变化着,国家要平抑物价,就必须掌握粮价变化规律,当价格下降时,国家就应该像珍惜珠玉一样收购这种商品,“贱取如珠玉”,以阻止这种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促使其价格上升,反之,当价格上涨时,国家就应像抛弃粪土一样抛售这种商品“贵出如粪土”,以阻止其价格上升,这样就可以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国家平抑物价的理论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经济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是遇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陈云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全国一盘棋,统一物资调度,解决物资供应问题,打击投机商,逐步遏制通货膨胀,他意识到:稳定物价的关键是抓住“两白一黑”。从194911月中旬开始,陈云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粮食和纱布等重要物资,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大量低价抛售。投机商人争相购入,甚至不惜借高利贷。在大量购进粮食和纱布之后,价格不涨反落,最终投机分子血本无归,纷纷破产。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运用全局思维领导“米棉之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国家平抑物价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及结果。
2024-05-1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重要的区域地位和较为繁荣的商贸经济,成为近代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西部市场的桥头堡。1891年,重庆以“约开”的形式被迫向英国开放通商。不久之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势力相继“进驻”重庆。重庆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漩涡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西部的一块半殖民地。重庆开埠,一方面,表明英、日等西方列强在华贸易战略目标和殖民利益的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刺激和推动了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重庆开埠是四川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在封闭的四川社会体系上戳开了一个窟窿,通过这个窟窿,四川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四川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

材料二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1940年9月国民政府又发布命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从1937年到1946年,大批国家机关、工矿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文化部门和各类学校的内迁,使重庆发展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和具有近代工业基础的大城市,并一跃而为国际名城。       

——摘编自龙彬《近代重庆城市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开埠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给重庆带来的变化。
2024-04-1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积极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的十多支抗日游击队。19331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19362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并以杨靖宇等人名义,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内,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数千次战斗,粉碎了敌人多次“讨伐”。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东北对抗日联军进行持续残酷的军事“讨伐”。193810月,冷云等东北抗联8名女战士陷入敌人包围后,舍身投入冰冷的乌斯浑河,英勇殉国。她们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19402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在濛江县境内陷入日军“讨伐”队重围,最后只身一人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1940年冬起,抗日联军相继转移到苏联远东地区进行野营整训,并不时以小部队越境回国,继续给日、伪军以打击。

——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和组织抗日的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的背景和作用。
5 .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被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钱玄同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他认为孔学“捣乱”了中国文字,使汉代之后“真字跟假字,混淆杂糅”,并且汉字已沦为“孔学之符号”。他主张采用“拼音文字”来替代,因为汉字在实际应用时早已“主音不主形”,只要猛进一步,改为“拼音”,便可顺应文字的进化规律。……西方“便以形式极简而数目极少的几十个符号拼成上千下万的文字,分合改变既极自由,书写印刷又极便利”……所以他提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顺应文字的进化规律,从而“努力振拔,拼命前进”,以赶上西方文字的发展速度。

——摘编自西南大学文学院王小惠《钱玄同的汉字论与“废汉文”》

材料三   19551月,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向社会征集意见,官方在宣传简化字时,已不仅仅将简化字作为扫盲和通俗读本之用,而是“要把群众手写已成习惯的那些简笔字用到印刷上面,以代替原来的繁笔字”……近代以来,在列强入侵和民族危亡的历史语境中所产生的汉字拼音化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共领导人和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利用政治力量推动汉字简化改革具有极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在当时的文字改革话语建构之中,繁体字与旧社会、旧的统治阶级相联系,简体字与新国家、工农阶级相联系。带着在旧社会学习繁体宇,甚至于没有机会上学的痛苦记忆,群众欣喜地迎接着简化字,希冀能突破繁体字的文化围困。就是在这样一种新旧、难易的对比之中,工农群众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政权的认识。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文字创立的共同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文字创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玄同在汉字改革方面的主张及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字简化改革的意义。
2024-05-1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材料二   农业文明时期生产不发达,各文明之间往往还隔着广大的空间。道路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文明的交流特别缓慢。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由于得不到传播,需要各文明地区自己发明。中国造纸术发明于汉代,西传开始于751年怛罗斯战役,从中亚地区传至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用了五百多年,而传到莫斯科,则已经是16世纪晚期了。

材料三   不同时期人类认知中的世界地图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丹维尔1761年图与贝海姆1492年图相比的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7-0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查士丁尼积极发展工商业,为突破波斯商人的贸易垄断,开辟了通往东方的商路,这一时期拜占庭的丝织业获得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源。首都君士坦丁堡更是作为沟通欧亚大陆贸易的“金桥”,成为当时少有的繁华都市。查士丁尼认为教士负责圣事,帝王主持凡俗事务,皇权和教权应相互配合,这一基本原则成为以后拜占庭帝国政教关系的基调。拜占庭文明的发展与“蛮族”入侵是分不开的,蜂拥而至的斯拉夫人融入拜占庭帝国,成为其居民。斯拉夫人所带来的原始农村公社制度与拜占庭土地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了拜占庭的封建关系。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 伊斯兰文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与伊斯兰教、西方的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它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从规模巨大的城市和大学、艺术、科学、文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伊斯兰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深刻的影响。阿拉伯帝国广泛的社会交往削弱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对立和差异,促进了各地区、民族的融通与交流,为世界由分散和孤立状态走向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杨共乐《世界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明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斯兰文明的特点及影响。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世界文明交流的认识。
2023-07-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今世界上有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000多个不同的民族,有6000余种仍然通行的语言,这种多样化的特征构成了生机勃勃的世界文化生态,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动因。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便捷和频繁,但这绝不意味着世界文化由此走向同质化、单一化。正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催生了世界的和谐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给各民族文化带来的是新的活力,从而各民族文化能更加健康、旺盛地成长。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大洋间贸易日趋繁忙,到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殖民霸主,牢牢控制好望角,垄断了从大西洋至印度洋的远洋航道。为了挑战英国海上霸权,新兴的法兰西帝国另辟蹊径,筹划开凿苏伊士地峡,保证法兰西独占红海。伴随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条能沟通欧亚非三大洲,能运输大宗货物的廉价便捷水路的需要更加迫切。1854年法国工程师兼外交官勒塞普在埃及总督支持下筹建“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募集资金4亿法郎用于运河开凿建设。1859年苏伊士运河破土开凿,至1869年竣工通航,运河通航次年,船舶周转量为43.6万吨,到1950年竟高达7260万吨,公司累计收益高达280亿法郎。在筹建时持否定态度的英国在运河开通后全力寻求插足和控制运河的机会。1875年利用埃及政府财政危机,英国认购了埃及手中全部运河股票,一跃成为运河公司的实际控制者。1882年英国沿运河区建立了大量的兵营,各种军事基地,将埃及实际处于英国殖民控制下。

材料二 作为埃及领土一部分的苏伊士运河,在其通航后的85年中,非但没有给埃及人民带来多少利益,反而使埃及“成为附属于这条运河的一宗财产了”(纳赛尔语)。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此后,尽管新老殖民主义者一次次对埃及进行挑衅,但埃及人民通过不懈斗争始终把国家的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进行斗争的同时,埃及政府和人民也积极推进苏伊士运河的扩建和改善。1964年2月,运河的年船舶通过量达2.5亿吨,为英法经营时的三倍,1981年-1982年,运河的经济收入达到10亿埃镑(1埃镑=1.43美元),成为埃及国民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孙光圻《苏伊士运河史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伊士运河开凿的背景,并分析英国对苏伊士运河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意义。
2023-07-0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例如鼓励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树立了她们自食其力的信心,也为繁荣边区经济和支援前线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摘编自李长莉《社会风气与社会治理:建国初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