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治通鉴》在探讨历史盛衰上体现出史学求通的思想,由于时代的特点,司马光总结历史盛衰经验,除关心秦何以亡,汉何以兴,隋何以亡,唐何以兴这些问题外,侧重探讨如何用封建纲常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司马光关于历史过程的王道、霸道的观点是保守的、倒退的历史运动观。《资治通鉴》选择史料的标准:一是求实,这是考异法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鉴盛衰,法善戒恶,这是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司马光考史是为修史服务的,《通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通鉴》在史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怀祺《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秀史学著作的共性价值。
2 . 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自“契卒,子昭明立”开始,至“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止,凡十四世,是先商时期。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史记》所记——进行考订,发现甲骨文所述商之先公先王世次与《史记·殷本纪》所记相合,从而得出结论:“《史记》之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由此可知(     
A.实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加可靠
C.西汉政府重视史学研究D.实物史料是史学研究必要条件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档案立法的思想根源是儒家和法家思想。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思想骨子里都是儒家仁、义、礼、信的封建伦理纲常,体现在文书档案工作中就是浓厚的封建等级思想渗透到文书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自然地体现在文书档案立法的各项内容和规定之中。从文书的文种、格式、抬头、避讳制度、用印到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及档案的利用范围等,便可得知是如此的等级森严。从秦代到清代,历朝历代统治者都进行了档案立法活动,都意识到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封建专制的重要性。档案立法包含于国家刑法典或行政法典,零星地分散在王朝立法的不同条款之中。古代档案立法总是和国家封建立法紧密相连的,秦律严苛,则秦代档案立法同样以严刑酷法著称;宋律细琐,则宋代档案立法也表现为事无巨细皆有法。

——摘编自杜道运《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近代以来,以罗振玉、王国维等为代表的史学家们从史料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档案史料的范围、功能、搜集、辨伪、校勘、整理、利用,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视野。他们把档案的视野从“官方”记载逐步拓宽到实物、雕刻、歌谣、民俗等。近代有识之士纷纷研究搜集、整理、编纂档案史料的科学方法,促进了近代档案学的发展。近代时期的档案法制体系包括三个等级结构∶一是中央政府级档案法规;二是各级地方政府级档案法规;三是各类档案管理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近代已经具备完备的档案立法体系,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时代性的特点,民主法治、集中统一是这一时期档案法治思想的立法基础,为我国档案法制建设提供了思想源头。

——摘编自张盼《试论近代档案思想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档案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与近代档案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4 . 叔骨父簋出土于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1034(图一),铭文共4行35字(图二),可以从中得到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①青铜铸造技艺高度发展   ②小篆是主要的书写文字
③可以作为印证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史料   ④“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 .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6 . 关于孙兴祖,《明史》记载“洪武三年,帅六卫卒从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2014年,考古人员在河北境内发掘了一座明代的古墓,找到了一封朱元璋时期的完好无损的诏书,“洪武五年,燕山侯兴祖征沙漠黑龙江;八年,征大石崖;十三年,任燕山右护卫;二十三年,征以都宁夏回还。九月,老疾而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孙兴祖是明代人,生平因历史久远无可考
B.《明史》是正史,是研究孙兴祖的可靠史料
C.考古发现的诏书是研究孙兴祖生平的信史
D.《明史》和考古证实一定存在两个孙兴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运用的皇家图书主要有:其一,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二,上古典籍,如《国语》《司马兵法》《孙子》等。其三,秦汉图书律令。秦朝焚毁了官藏图书,而民间藏书却不能尽毁。司马迁整理了这些材料,譬如在《世家》中时常出现的第一人称的情况,就是司马迁运用诸侯史记的明证。

《史记》中共收录乐府诗赋15条,儿童歌谣8条,俚语俗谚38条,共计61条。乐府诗赋如《高祖本纪》中的《大风歌》;儿童歌谣如《淮南民歌》;俚语俗谚如《孙子吴起列传》中: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司马迁20岁南游江淮,后又奉命出使巴蜀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许多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他的调查,包括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遗事等。

司马迁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其后代有直接接触,并从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了很多信息。如《项羽本纪赞》: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吕昕娱《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


(1)司马迁编写《史记》参考了哪些类型的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具有史学家的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文献与出土资料均反映秦朝文书来往十分繁密。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材料能够说明(     
A.“书同文”取得了显著效益B.全国信息交流主要依靠文书传递
C.“车同轨”发挥出巨大作用D.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的价值
9 . 历史学家尹达指出,“到了明朝,尤其是正德以后,私人修史数量浩繁、体裁齐备、内容广泛确是其突出特点,也是前代无法比拟的”。明朝时期的当代史撰修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主流,私家所修的编年体和纪传体当代史书就有46部,当朝人物传记共108部。明代私家修史(     
A.表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盛行B.总结了历代的经验教训
C.利于发挥史学的经世价值D.旨在推广新型文学体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与中世纪禁欲主义宣扬的“憎恨肉体”“独身苦行”相比,宗教改革家们提倡的“鼓励节俭”“反对挥霍”也是一种禁欲主义,但更加“入世”和“理性”。这一观点(     
A.否定了宗教改革的进步性
B.肯定了新教伦理的时代价值
C.模糊了中古与近代的界限
D.阐明了启蒙思想的理论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