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自“契卒,子昭明立”开始,至“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止,凡十四世,是先商时期。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史记》所记——进行考订,发现甲骨文所述商之先公先王世次与《史记·殷本纪》所记相合,从而得出结论:“《史记》之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由此可知(     
A.实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加可靠
C.西汉政府重视史学研究D.实物史料是史学研究必要条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档案立法的思想根源是儒家和法家思想。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思想骨子里都是儒家仁、义、礼、信的封建伦理纲常,体现在文书档案工作中就是浓厚的封建等级思想渗透到文书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自然地体现在文书档案立法的各项内容和规定之中。从文书的文种、格式、抬头、避讳制度、用印到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及档案的利用范围等,便可得知是如此的等级森严。从秦代到清代,历朝历代统治者都进行了档案立法活动,都意识到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封建专制的重要性。档案立法包含于国家刑法典或行政法典,零星地分散在王朝立法的不同条款之中。古代档案立法总是和国家封建立法紧密相连的,秦律严苛,则秦代档案立法同样以严刑酷法著称;宋律细琐,则宋代档案立法也表现为事无巨细皆有法。

——摘编自杜道运《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近代以来,以罗振玉、王国维等为代表的史学家们从史料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档案史料的范围、功能、搜集、辨伪、校勘、整理、利用,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视野。他们把档案的视野从“官方”记载逐步拓宽到实物、雕刻、歌谣、民俗等。近代有识之士纷纷研究搜集、整理、编纂档案史料的科学方法,促进了近代档案学的发展。近代时期的档案法制体系包括三个等级结构∶一是中央政府级档案法规;二是各级地方政府级档案法规;三是各类档案管理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近代已经具备完备的档案立法体系,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时代性的特点,民主法治、集中统一是这一时期档案法治思想的立法基础,为我国档案法制建设提供了思想源头。

——摘编自张盼《试论近代档案思想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档案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与近代档案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晋代《襄阳耆旧记》记载“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宜城市发现了楚皇城遗址。2010年,清华大学刊布的出土竹简中有《楚居》一篇,明确记载了楚国 23处建都之地,其中三个都邑的位置与今天的宜城市密切相关。 这表明(     
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出土文献比传世文献更可靠
C.历史研究需找多重证据D.楚国建都之地至今众说纷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古代印度文明史因20世纪初考古发现被上推到公元前3千纪。古代西亚文明最初只有《圣经》的零星记载,19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了大量遗址、泥版文书,才发现了苏美尔、阿卡德和古巴比伦等文明。这表明(     
A.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是不确定的B.考古发现能够创造新的古代文明
C.古代文明史的研究在过去重视不够D.历史研究需要不断了解学术前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或者合并。据此可知(     
A.政府需要移民屯田B.中原地区农业相对衰退
C.地方区划不断降格D.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
6 . 樊树志《国史概要》记载“乾德五年(965年),开封城内十字大街有所谓鬼市——五更点灯营业至天明;马行街北至新封丘门大街,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时分又再开张,至于‘耍弄去处’(娱乐场所),营业‘通宵不绝’。”这种现象出现说明(     
A.政府摈弃传统抑商政策B.政治局面稳定统一
C.纸币广泛流通D.“坊市”界限被打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医学著作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的特点是
朝代作者及医学著作记载
魏晋南北朝雷教《雷公炮炙论》记载了药物的炮、炙、炒、煅、曝、露等17种制药法
隋唐苏敬等(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收录了9类844种药物,详细记载了对中药的选择、炮制、熬制、服用等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记载药方5300多个,收集、记录了800多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对其中200多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都做了详细论述

A.立足实验B.重视实践经验C.逻辑性强D.崇尚辨证施治
8 . 关于孙兴祖,《明史》记载“洪武三年,帅六卫卒从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2014年,考古人员在河北境内发掘了一座明代的古墓,找到了一封朱元璋时期的完好无损的诏书,“洪武五年,燕山侯兴祖征沙漠黑龙江;八年,征大石崖;十三年,任燕山右护卫;二十三年,征以都宁夏回还。九月,老疾而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孙兴祖是明代人,生平因历史久远无可考
B.《明史》是正史,是研究孙兴祖的可靠史料
C.考古发现的诏书是研究孙兴祖生平的信史
D.《明史》和考古证实一定存在两个孙兴祖
9 .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