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     
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B.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
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D.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
2 . 有学者指出,自两汉起,有关水利工程的记载史不绝书,即使在武帝时,塞瓠子决口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山川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发B.抑商观念盛行C.大一统国家形成D.铁犁牛耕的普及
3 . 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     
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2023-11-01更新 | 627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2023-10-26更新 | 419次组卷 | 20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1638年,清朝设立理藩院,主要管理漠南蒙古事务,清朝入关后,成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举凡少数民族的封爵、会盟、宗教、刑法、土田、游牧、射猎、征发、纳贡等事项均由理藩院管理。此外,还兼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理藩院的设立(     
A.加强了北部边疆的防御力量B.大大强化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C.极大削弱了内阁的决策权力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某城市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该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5国总理发起,共有29个国家政府首脑共计340名代表参加,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上周恩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在这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的做法(     
A.妥善消解了与会国错综复杂的矛盾B.顺利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有效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D.成功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代前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北京是“八方兼四方,无处不来行”“万方货物列纵横",佛山是“天下商贾皆聚焉",苏州是“万商之所必走"的市场中心,汉口是“九州百货备集之所”。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长途贩运贸易兴盛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对外贸易繁荣发展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8 . 如表所示为先秦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与治国主张(节选)。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项目儒家法家
法律思想起源天是人间法的起源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地位相对轻视法及强制作用重视法的作用
治国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重“人治”“以法治国”、“以力服人”、重“法治”
A.法家的“法治”优于儒家的“人治”B.儒法思想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C.儒法两家都蕴含朴素的平等思想D.两者差异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9 . 成书于1826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辑录了不少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其内容主要包括赋税、盐政、漕运、河工等。但在后来众多续作的《皇朝经世文补编》、《后编》中,夷务日渐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这一变化(     
A.推动中西文化开始交融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C.表明传统的政治难题已经解决D.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10 . 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农家子弟金榜题名者不乏其人,“三岁能言诗”、“七岁能成诵”的神童也屡见不鲜。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南宋政治中心在南方,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B.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理学的兴起,儒家士人积极投身于基层教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