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我国是茶叶与茶文化的起源国,茶叶与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促使我国茶文化对于世界茶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中国茶叶的外传路线基本可分为陆路和海路两大部分。陆路有四条:一条由产茶地向长安集中,经天山南北通向地中海及西欧,另一条以蒙古高原为中界通向俄国,第三条则是由东北入朝鲜,第四条是直接由边疆地带产茶地直接传入南亚诸国。海路主要有三条:一条由浙江直通日本,另一条是从福建、广州通向南亚诸国,然后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走向欧非,第三条则是从广州、上海直接越过太平洋通往美洲各地。

——管家骝《中国茶叶外传及“茶之路”》

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种植并饮用茶最早的国家,经历长久的发展,茶叶种植、茶艺文化、饮茶工具和茶文化著作都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至17世纪茶文化达到鼎盛。全民尚茶是中国茶文化的根基,体现着传统的哲学思想,茶文学成为了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历经唐宋繁荣的茶诗、茶词之后,明朝的“以茶制边”制度使茶文学进入了瓶颈期,茶文化也渐趋停滞。17世纪中期,茶文化进入了另一个极端,人们不断争论着茶的内涵,忽略了其本质。加之当时局势常年动荡不安,使得茶文学走向了没落,茶文化也开始固化。中国的茶文化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其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甚至映射着当时的政权。虽然中国的茶文化更多的体现着的是佛家与道家的思想,但作为影响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一种思想,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在充斥着消极心理的社会里,一丝清淡典雅、恬静优柔的茶香可以缓解人们内心的困顿。在中国,茶和文学从来都不是于某个阶层专有。在淡然固守的茶文化影响下,在世界都在发生变革和变化的同时,中国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落后于世界之林。中国的茶文化与文学都是经过几千年发展起来的,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积淀。

——张宁《17-19世纪中英茶文化的对比分析》

材料三 英国将茶叶作为商品带回国内,以药用价值为卖点,受到当时诸多医生的肯定。17世纪的英国售价极高,英国贵族最早接触茶,并长时间专有,普通工农对茶并不了解,贵族们兴起了早午晚茶,不同时间的茶饮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茶文化更像是英国贵族绅士淑女的代名词。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为茶文化的普及提供了保证,中国茶叶、印度茶叶的大量输入,饮茶之风逐渐流行,工人阶层开始品尝到茶叶这种仅在上层阶级饮用的饮品。茶叶逐渐与英国的文化、民俗融合,逐渐形成了茶文化流行趋势。英国人也乐于将茶融入文学之中,对茶的描写更注重回归生活。诸多文学作品都描绘出绅士与茶结合的画面,反映了当时英国的茶饮对文学走向的影响。到19世纪,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茶叶走近普通人的生活,英国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繁荣。英国人对茶的解读更注重生活品质,而且也没有儒家思想那样深刻的内涵,茶更多影响的是生活、礼仪,进而影响内心。后来印度茶叶的加入则使得英国茶文化更加的包容,在中国茶文化淡然处之、超然世外的精神世界发展的同时,英国却从茶饮文化中衍生出对于茶叶的渴求,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英国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展开了对世界的征服。

——张宁《17-19世纪中英茶文化的对比分析》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上绘制出中国茶文化外传的海路或陆路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对比17-19世纪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季羡林先生说“茶叶流传的背后也隐藏着一部文化交流史。”请以“茶与文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说明。(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024-06-2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所示为古代日本重要人物的主要成就。这可用于印证(     
人物成就
山上亿良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
空海以《文心雕龙》为鉴,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髓》《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超》
吉备真备教授皇太子阿部内亲王(孝谦天皇)《汉书》和《礼记》,并在大学教授五经、三史、明法等
A.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B.儒学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
C.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由欧洲转向中国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自魏国入秦,经过景监引见,与秦孝公数次会面后,提出了德治已不能治理天下,君主应 “缘法而治”的主张,深得孝公赏识,被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开展变法。商鞅重刑轻德,实质是抛弃“仁德”外衣,用“刑法”手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其“法治”包含“法、信、权”有机结合的法治理论和治理模式。“法”即“国君立法分明守法严苛、官吏解释法律”;“信”即“令出必行的公信力,赏罚分明民众信任,君臣共信不失其议”;“权”即国君权势,是推行法治的前提。商鞅极力推崇重刑,“轻罪重刑、刑重必得、不赦不宥”,禁奸于未萌;其重刑主义带有明显“以刑去刑”维护君主集权统治的功利性,其司法实践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等级 特权。民愚则易治,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偏激弃绝传统文化,为推行法治创造了有效的法治文化。

——摘编自《商鞅变法的法律文化解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行法治思想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以法治国的思想。
4 . 1903年,晚清白话文运动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要手段(工具),以白话报刊为主阵地(载体),民国初年迅速蔓延至白话教科书、白话告示、白话宣传品等,自然也包括白话小说、戏曲、通俗歌诗等文学体裁。这说明清末民初(     
A.知识分子积极推动文学革命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日益深入
C.各种进步势力达成改革共识D.有识之士注重对国民的思想启蒙
2023-05-21更新 | 624次组卷 | 1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龚自珍(17921841),祖父、父亲皆为进士出身,外祖父是清朝著名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母亲段驯能诗工画。龚自珍精于经史,中过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的官,生活的乾、嘉、道三朝,“圣朝”的威风依然,而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他在倡导经世致用学说时,成为众所共认得摇旗呐喊的有力人士。由此,一些士子学人从书斋转向社会,由宋、汉之学转向经世致用。在龚自珍的文献中,论及西方殖民主义的有两篇,一是《罢东南番舶议》,一是鸦片战争前的《送钦差大臣候官林公序》。“夫中国与夷人互市,大利在利其米,此外皆末也”,西方“所重者”,皆中国“不急之物”,“宜皆杜之”。在龚自珍身上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他是中国传统思想向近代发展的一个最初步的中介,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

——摘编自茅海建《龚自珍和他的时代》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龚自珍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简要评价龚自珍的思想。
2023-03-27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其中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意象本身的意义存在的,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这些在后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中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这表明《楚辞》
A.呈现平民化和世俗化的趋势B.可用于证实周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D.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     
A.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
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D.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
2022-10-28更新 | 980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取得胜利
C.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D.渡江战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
2022-04-19更新 | 230次组卷 | 28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木兰形象最早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木兰辞》,该诗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以下作品均是以木兰为原型进行的创作。

时间作品主要片段
明代杂剧《雌木兰
替父从军》
花家女子木兰因父亲年老而易装从军,参与征讨黑山叛军的战役,最终凭借高超武艺生擒贼首豹子皮,得胜回朝,后辞去官职与王郎成亲。
1939年电影
《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所去之地为匈奴所在严寒之地。木兰提出“不许贪赃枉法,不许欺侮百姓,不许临阵脱逃,不许徇私舞弊”等军纪。后来,她识破匈奴诡计,大败匈奴。
1956年豫剧电影
《花木兰》
木兰从军路上,同伴一直抱怨:“为什么倒霉的事,都叫男人来干?女子们在家中坐享清闲。”木兰大声争辩:“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1998年迪士尼动画片
《花木兰》
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宠物木须龙安慰她,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回答:“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

——摘编自刘婷《中西方“花木兰”形象的建构》等


请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有学者指出,董仲舒就对六艺之科的态度而言,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截然相反,但其思路如同—辙。二者“思路如同一辙”是指
A.通过禁绝异端达致思想一统B.糅合百家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C.借助儒法结合实现君权巩固D.矛头指向道家改变无为局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