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际法则是以行为体的内在联系为基本预设的,将所能接触到的所有民族视为一个有亲缘关系的大家庭,在此基础上建构规范,讲求重义轻利、往来礼仪、互助互谅等。国家间关系就不仅仅表现为利益平衡的结果,国际法也不仅仅靠制裁违法者保障其有效性,而是调和关系、促进合作追求共同体的和谐,并通过“礼”的教化作用使各国内在地遵守国际法律,这伟国际法直正地成为国际社会“公平和美良的艺术”也为国际政治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检验标准,而不是表现为机械的利益平衡规则或“强行法”等社会价值底线。

——摘编自汤岩《古代中国主导的国际法:理念与制度》

材料二   为了适应新情况罗马的外事裁判官制定了万民法。在《法学辞典》(增订版)中万民法被定义为市民法的对称,指世界人民共同适用的法律。在部分法学著作中,万民法也指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国际公法。虽然这一时期的万民法仍然脱离不了时代、地域以及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它已经具备现代国际法的基本雏形,作为国际法的起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李露雅《国际法源流——国际法从西方到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主导的国际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万民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实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国际法实践的认识。
2022-04-08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将考试与选官相结合,对选官用人制度进行成功改革的范例是科举制。宋朝的科举取士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选才方式“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实际上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蒲松龄一生屡试科举,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他在《儒林外史》中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下众考生的心态刻画为“七似”:包“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悦,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头絷之猱。忽然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ta:失意)然若敛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摘编自《儒林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性的消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3年,英国皇家学会提出的一份并不完善的调查报告显示:(二战后)英国每年培养出来的博士中,有1/8的人移居国外。另据统计,19511960年,英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速却明显低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国。

19491955年英国政府研究与开发经费单位:百万英镑

供应部(包括原子能研究)海军全部民用部门
1949195076.610.117.2
195019519211.221.8
19511952113.814.623.7
19521953135.216.723.8
19531954189.81825.5
19541955217.418.427.1

——摘编自贺淑娟《英国国家科技政策的演变:1850年代至1990年代》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新中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科技发展方向。19561月,中共中央在召开的知识分子间题的会议上提出“向科学进军”的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中号召党内外知识分子共同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加快赶上世界先进科技(发展潮流)。随后,中国又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密切了全国科研机构的联系和调整,并加强了对科研体系的管理。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这一时期,党和政府联系中国具体实际,挑选600余名科技学者专家制定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经过各位专家学者的详细讨论,党和政府确立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以及57个科研任务,其中包括了12个重点发展的方面。

——摘编自贾丽会《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国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2022-04-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留学日本研究哲学归国的大学教授吕澂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一起以通信的方式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美术革命”论。吕澂大声疾呼美术革命:“我国美术之弊,盖莫甚于今日,诚不可不亟加革命也。革命之道何由始?曰:阐明美术之范围与实质,使恒人晓然美术所以为美术者何在,其一事也。阐明有唐以来绘画雕塑建筑之源流理法(自唐世佛教大盛而后,我国雕塑与建筑之改革,也颇可观,惜无人研究之耳)。使恒人知我国固有之美术如何,此又一事也。阐明欧美美术之变迁,与夫现在各新派之真相,使恒人知美术界大势之所趋向,此又一事也。即以美术真谛之学说,印证东西新旧各种美术,得其真正之是非,而使有志美术者,各能求其归宿而发明光大之,此又一事也。使此数事尽明,则社会知美术正途所在,视听一新,嗜好渐变,而后陋俗之徒不足辟,美育之效不难期矣。”

——摘编自汪洋《艺术与时代的选择-从美术革命到革命美术》


(1)根据材料,概括吕澂“美术革命”提出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说明吕澂“美术革命”理念的特点。
2022-04-0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与世界文化走向融合的双趋势中,中国儒家文化也顺应了这个趋势。

材料一   2004年全世界只有7所孔子学院,到20118月为止,共有10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53所孔子学院和473所孔子课堂,其中美国和日本分别建立81所和13所孔子学院。

这个被称为“孔子学院”的现象,至少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非零和(我的利益不是你的损失)、非排他(我可以做你也可以做)、非独占(我做了不影响你做),非竞争(你做好了会是我的参考)、非暴力(我自愿做你也自愿做),互惠双赢(我有利益你也有利益)的双边合作国际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如何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进而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先驱性试验。

——周玮生:《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孔子学院的实践》

材料二   美国著名汉学家白鲁恂认为,中华文明可以拯救西方基督教文明造就的“创造性毁灭”怪圈。在他看来,基督教文明业已陷入难以自救的悖论境遇,即一面在创造着人类大量财富,一面又囿于其二元对立观在世界上制造了隔阂、对抗与冲突。

——胡燕春:《海外汉学家对“文化中国”的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学院的创办有哪些特点?其有何示范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出现了哪些问题?中国文化的哪些核心价值有利于解决西方文化的弊端?
2021-04-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11月,中央采纳了开明绅士李鼎铭等人联名提出的《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议案,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实施精兵简政。边区政府先后两次召开政务会议,讨论贯彻执行精兵简政及其方案问题,决定设立边区“编整委员会”,具体负责边区各级行政组织机构的精简裁并及人员编制等工作,并初步确定了各机关、部队、群众团体裁减人数,以及相关部门的调整、精简问题,向各厅、院、处和各专署、县府发出决策部署。边区机关率先示范,迅速展开行动,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开始精兵简政。各抗日根据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开展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精简,历时2年多,至1944年基本完成。

——摘编自刘征徐亚涛《“精兵简政”的提出与实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的特点及作用。
2023-11-18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洪武六年(1373年)冬,刑部尚书刘惟庸奉旨编定《大明律》,经多次修订,于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大明律》在内容上主要继承了唐律中有关尊卑贵贱、同罪异罚、“同居亲属有罪得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等条款。在体系上,采取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律的分类体系,这种按行政部门类别进行立法的做法,其影响及于清代。朱元璋从总结历史经验中体会到,法是“国之防范”,刑是“人君用之以防民”的治世工具。因此,他强调“重刑威慑”、“恩威并济”。朱元璋认为“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所以,《大明律》对官吏的贪腐行为,处罚特别重。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罗马法指通行于整个古罗马世界的法律总称。自罗马建立共和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期所产生法律被称为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展,罗马国家内部的社会经济关系日益复杂,需要处理的罗马公民与非罗马人之间的事务日益繁多。于是,一种不同于公民法的新的法律体系——万民法逐渐形成。万民法克服了公民法的民族狭隘性与繁琐的形式主义,具有开放性与灵活简便的特点。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授予一些法学家以“公开解答法律的特权”,因此法学家的解答、皇帝的敕令等逐渐构成了罗马法重要的内容。哈德良统治时期,开始对罗马法进行系统整理。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组织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将罗马法的发展推向鼎盛。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古代卷》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和罗马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大明律》的影响。
2022-02-12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三2月诊断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特勒宣布毁约扩军后,准备重新武装莱茵区,以消除对外扩张的后顾之忧。1936227日,法国众议院批准《法苏互助条约》。希特勒抓住机会,于37日采取行动,下令德军3万余人进驻莱茵非军事区。英国自20年代以来一直推行“扶德抑法”的均势外交,此时仍延续这一政策。1933316日,首相麦克唐纳在裁军会议上提出一项被称为“麦克唐纳方案”的裁军公约草案,要求法、波、意三国各自把陆军从现有水平裁减到20万,允许德国陆军在5年内从10万扩充到20万。法国勉强接受该方案的原则。19331014日,德国政府致电裁军会议主席,决定退出裁军会议。1019日,德国又宣布退出国际联盟。19351月,萨尔区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举行公民投票,结果归属德国。同年3月,希特勒大受鼓舞,决定趁机迈出毁约扩军的第二步。航空部长宣布德国已经重建空军。316日德国颁布《国防法),宣布国防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和平时期拥有12个军36个师,共约50万人。此举使得德国扩军备战公开化和合法化。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德国扩军备战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后德国敢于破坏凡尔赛体系的原因。
2022-04-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从18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世纪30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里昂老城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与艺术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沿罗讷河和索恩河呈南北长条形而建,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的向阳面,东部是广袤的田野。工业区分布在市郊,南部是大型核电站,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东南部是汽车工业基地。备区间均有绿化带隔离。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   1949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从12.5%提高到17.9%,平均年增长0.2%,这种缓慢的城市化主要是严格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人口迁移流动。80年代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伴随乡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转移就业模式产生了“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地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渐转变为负值,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流动人口的贡献。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园城市”和“工业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并说明这两种城市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制约和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因素。
2021-09-24更新 | 308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从历史来看,中央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既非“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自治”,也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权控制”。古代行政权力致力于基层秩序的稳定以及赋税徭役的征收。家族宗族负责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民事纠纷的裁决、乡约教化、协助政府管理赋税徭役的征收事务、推进资助乡村公共事业、保卫乡里,等等。乡绅作为乡里的代表与官府沟通,官府批准的福利救济经费通常由士绅承担。很多地方,保甲职役是由宗族组织中的各姓氏或房支派轮流顶充,保甲与宗族是相互融合的。

——据杨国安《“天高皇帝远”?2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整理

材料二   晚清是中国社会治理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从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事到咸丰、同治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官方的基层治理系统逐渐失灵,以乡绅为中心的团练组织成为应对社会动乱的重要力量,民间治理系统开始一枝独大。广州地区出现的爱育善堂、华南地区出现的农民协会、上海地区出现的工会以及各地涌现出的商会、城镇的自治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外国的游人、商人和传教士等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对象。清末新政时期,民事开始从刑事法律中独立出来。进入民国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建立了工会和农民协会。农民协会负责调解当地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基层治理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