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5 道试题
1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杭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 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 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 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 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1)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推行哪一做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材料一、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2021-01-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家程颐就将“百年无内乱”列为宋代“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

——朱熹《河南程氏遗书》卷15

与程颐大致同时的邵雍在临死前写下:“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

——邵伯温《邵氏见闻录》卷18、卷20

材料二   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穆斯林商人和水手从事贸易的积极性,也加速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

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1)结合所学,指出宋代为除“内乱”、致“太平”所作的地方收权设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及“推陈出新”后的儒学内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中共的工作重心、革命策略体现了明显的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红军在江西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三次“围剿”,歼敌数以万计,将赣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4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5万名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到该年秋天,中央苏区的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苏区更进入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材料二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抗战爆发后,为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停止实行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1937年8月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各地在减租减息后出现了开荒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根据地的军队和民兵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材料三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的历史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

——摘选自杨希义主编的《中华人文自然百科历史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出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突出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
2020-11-01更新 | 43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下列是明朝的科学巨著,对此概括准确的是
A.明代科技发展已形成完整体系B.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C.明代科技成就服务于军事需要D.明代科技迎合了世界发展趋势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方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


(1)材料一所述的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3)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四所作出的选择有什么相同点?
(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内容。根据材料四指出主要错误。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9月,在康、梁等人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在北京出面组织强学会。同年11月,康有为抵沪,成立强学会上海分会,成员主要是帝党和改良派,并发刊《强学报》,公开提出“向使中国幡然改图,士风一变,国是既定,然后开议院,立议员”,说明“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以“通声气,聚图书,讲专门,成人才,成圣教”。受其影响,各地学会、报社纷纷成立。在“兴绅权”“通上下”的思想影响下,强学会主要利用文字宣传,联结官僚士大夫,然而它却成了官僚党争的工具。守旧势力认为强学会“植党营私”,成“处士横议之风”。1896年初,强学会被封禁、解散。

——摘编自汤志钧《强学会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

材料二   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发起组建新民学会,共同探求救国救民的出路。学会成立之初,讨论最多的是职业选择与抱负施展问题。19199月,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领导了驱除湖南督军的运动,历经数月取得胜利。1919年底,蔡和森率领部分会友及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等人留在国内探索与研究。学会领导湖南人民自治运动,设想由湖南牵头,一省一省地解决问题,并最终解决全国总问题,但此次运动遭到失败。“五四”运动后,大多数会员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劳工运动,19201921年,新民学会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多数会员接受并主张布尔什维克主义,将“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宗旨,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为达到共同目的。1921年学会74名会员中有近半数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许多会员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后,学会逐渐停止活动。

——摘编自以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强学会的特点,并说明强学会最终昙花一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学会探索活动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你所了解的近代中国相关阶级的救国方案进行阐述。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 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娃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 《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秦) 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李治安 《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有天下者, 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宋濂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之处。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
9 .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唐宋时期,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

——摘编自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材料三   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改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敁纸堆中去”,不问世事。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士的思想出现“独立发展空间”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在先秦、唐宋、民国初年,中国知识分子在处理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时呈现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中国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020-12-0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黄遵宪被革职回乡后,遂退出了政治舞台。两广总督李鸿章屡次请他协办广东巡察和矿务,均被谢绝。但他犹未忘欲尽“生人应尽之义务”。

兴办教育是黄遵宪放归后的重要活动。“深知东西诸大国之富强由于兴学,而以小学校为尤重,名之曰普及教育。”他认为应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爱国心和团结力,“虽责效过缓”,然而“此乃救中国之不二法门”;并奉劝同乡有识之士“同心协力,亟起而图之”。光绪二十九年,他曾联络一批地方文人,设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所长。

黄遵宪主张发展教育,“必须先开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年,他把原东山书院改为师范学堂,计划一年免费培养各乡推荐的师范生200人左右。他还派遣杨徽五、黄之骏去日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学习,为东山师范学堂培养师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遵宪主张兴办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遵宪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
2021-04-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