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4 道试题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1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023-10-09更新 | 391次组卷 | 34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几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二战后国际格局出现的变化。
2023-07-16更新 | 62次组卷 | 14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学习需要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某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基本阶段及其特征有如下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C.宋元时期——大—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明清时期——小一统与民族交融
2023-07-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以来)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摘编自《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   在宋代,各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宋代各路四监司为中央派到地方,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末政治危机的表现,并归纳宋代统治者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亚历山大之前,人类的文化交流只是局部的,有些地区甚至是相互隔绝的,但自他之后,这种局面就逐渐打破了。这一时期文化交流不只限于希腊一马其顿人的直接统辖之地,而且包括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布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腊文学、数学的结合,使这一时期的天文学成就达到了近代哥白尼才能达到的高度。东方的拱形建筑风格也被希腊化时期的建筑师们所吸收。希腊语成了希腊化世界的通用语言,不少的当地人用希腊语写了本国本地区的历史,大大丰富了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宝库。

——摘编自杨巨平《“希腊化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汇合》

材料二   近几十年来,国际移民伴随着资本、商品、文化等要素的加速流动而不断高涨。在一些地区,如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移民输出地,移民往往是整个家庭争取收入与生存机会最大化的战略。发达国家的工人不愿意从事低报酬、不稳定、没有技术的工作,这种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国际移民的不断涌入。国际移民的发展促进了跨国性文化网络的形成与全球文化的生长,对于文化全球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移民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克服许多因素,诸如移居国的语言、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摘编自李芳田《国际移民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现代国际移民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希腊化”时期与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异同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王国地位等同于郡。西汉把秦郡划小,譬如把秦内史郡分成三部分。汉文帝又用众建诸侯的手段把齐国一分为七。经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度增加。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隋文帝时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唐承隋设两级政区,唐玄宗时分天下为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方镇合二为一,州县二级制以上新的行政区划道(方镇)就形成了。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元代行省的地域十分辽阔,形成了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体系,但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郡级政区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概括秦汉至隋唐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新举措。据材料二,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初,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18世纪兴旺发达的出版业充当了传播启蒙观念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等

材料二: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

——摘编自《世界大历史:1689-1799》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材料体现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趋势。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材料三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而一切改从汉制……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

——《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五   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开明。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刘邦的措施使后来的中央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及汉武帝时解决这一威胁的措施。
(3)据材料四,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介绍唐为稳定周边统治都做了哪些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