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45年姚莹写成《康輶纪行》,1848年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梁廷枏写成《海国四说》。这些著作,有些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地,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40年代国内出现介绍西方的著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一一《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败。
2019-01-30更新 | 1044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广南县一中2019届高三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据《礼记》记找,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为:“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嶲于市。”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软(熟)爝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云:“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

材料二   英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是1860年《食品与饮料挎假法》,这是在医生约翰·波特斯盖发起的以直接要求英国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法令、强化食品安全为目标的食品改革运动的浪潮下促成的,他推动了伯明翰的开明议员,以伯明翰为中心,联合其他城市要求中央政府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法令。在食品改革者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又制定了1872年的《食品与药品掺假法》。直到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英国第一部得到有效实施的食品安全立法,即《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由此,英国初步确立起以地方政府事务部为主导,地方当局和公共分析师分工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立的背景。
7 . 1949年,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在此思想指导下,邓小平于6月组建了“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该团不仅从各老解放区选调了部分军事干部、先进职工,还从沪、宁等地的高校招收了大量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该团组建的背景是(       
A.中共已成为执政党B.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C.民主革命基本胜利D.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2023-07-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8 . 汉赋以其浩荡的篇幅、铺携的气势和华美的辞藻引领一代文风,使尚奇、尚繁的风气和“以大为美”的倾向弥漫整个文坛。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主要是,汉代(     
A.楚辞创作的盛行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官办教育的确立D.“独尊儒术”的实施
2022-12-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一历史事件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作为冷战期间苏美两强激烈的对抗,50年来,这一事件不断地被人提起,也被人反复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事件的解决,避免了美苏两强走向最终的核摊牌,也保证了冷战的和平结束。今天,虽然核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但是这一事件对于外交政策制定者们来说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得出哪些重要启示。
2022-03-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广南县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3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约4.322亿,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原来一人可以养活十人,而今却不可能了。“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还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鼓励”性的人口生育政策成为主导,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关注。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19737月国务院创立“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国家投入新增人口的资金比例相应减少,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国家用于教育、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源增多,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到70年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2-09-06更新 | 283次组卷 | 9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