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对大变革的回应;秦汉时期的儒学正统则是中华文化对大一统诉求的回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与佛学是中华文化对文化填补与魏晋动荡的回应;宋明时期的新儒学则是对佛教与道教的正面回应。这反映了中华文化(     
A.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B.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2024-07-22更新 | 35次组卷 | 3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计划,主要集中在煤电、石油、钢铁、机械、航空、兵器等14个行业。考虑到东北工业的原有基础,在工业项目布局上,东北地区最多,并向西北、华北、中南扩展。1964年下半年,随着中国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央将“三五(19661970)”计划修改和调整为:以备战为中心,“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是西南、西北,搬迁调整的主要是国防工业和重工业。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优先发展轻纺工业,轻工业比重在短短的几年间上升了7.4个百分点,到1985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开始趋于协调。国家相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来又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了能源、化工、制造和高技术等产业发展。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50—6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布局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发展战略产生的影响。
2024-07-15更新 | 56次组卷 | 4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   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沿构成与其他古老文明距离甚远的独立地理单元,其接受域外文明营 养并不十分“幸运”。我们高度崇敬先民在艰难的远程中开展中西交往,更珍视借陆、海“丝绸之路”而 来的域外文明精华及影响。五千年来,无论中华民族抑或中华文明,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各兄弟 民族及地域子文明的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持续辉煌。时至近代,特别是抗日 战争前后,各兄弟民族最终汇聚成为多元一体、休戚与共的现代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形态的思想文 化先后有百家争鸣、三教交汇、理学复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四次繁荣高潮,尤其是诸子百家争鸣和 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具有划时代意义。

——摘编自李治安等《关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2024-06-16更新 | 1936次组卷 | 18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革命推翻了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政权,而代之以工人和农民的政府。废除地主富农的无限权力,把土地交给农村的劳动群众使用;没收工厂,把它们交给工人管理;同帝国主义决裂,结束掠夺性的战争。”这表明(     
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伟大尝试B.无产阶级领导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2024-06-14更新 | 197次组卷 | 6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棉花的商品贸易中心曾经主要集中在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产棉大国的亚洲大陆。17世纪之后的两百年,欧洲通过棉花整合了全球资源,棉花的种植和生产方式、地点都发生了剧烈变化,最后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建立起“棉花帝国”。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换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C.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D.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儒学经典《春秋》对吴楚之君,只称“子”,齐晋只称“侯”,宋虽弱小,却称“公”。践土之盟,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这表明当时儒家(     
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秩序
C.赞同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D.支持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或担任民众学校的老师,或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他们自下而上,努力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但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并不太欢迎乡建工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开会时有技术人才,有地方、中央政府的人,有教育界的人,但乡村农民的代表几乎没有。抗战开始后,有些乡建工作者辗转至后方,继续其未竟之事业。然而,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

——摘编自阎明《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从20世纪中英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9 .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奖励公司章程》,根据集股金额对公司创办人进行奖励,特赏不同第等的顶戴或品衔。截至1910年,在农工商部注册的企业共计345家,资本总额17648.32万元。其中股份有限公司197家,资本额为16598.881万元。这说明当时(     
A.机制革新推动企业发展B.奖励实业颠覆传统观念
C.实业救国得到普遍认同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合作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以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先进技术。1952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建立了中国委员会,对中国实行更加严厉的贸易特别禁运清单,禁止与中国贸易的种类达到295种,比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还多。这种状况一致持续到60年代末。1969年美国宣布允许与中国进行非战略性货物贸易,宣告美国对华“禁运”政策的解冻。1972年美国政策宣布,废除“中国差别”,使中国与西方市场的联系重新开启。1979年中美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1983年又签署关于美国向中国转让技术的有关文件,将中国提升为“友好的非盟国”待遇。

——据余万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发展“三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步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广泛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到2009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0年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十八大以来,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大循环,并融入国际产业链。中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倡导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让各方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全面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据郑有贵《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