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3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民主的历史,解读以下四段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中国对中国的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拒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反对政府的政策。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了。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三   进行了近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但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在国内没有强大背景的支持下,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辩解,李鸿章还是遭到辞职,贬谪,还被削去了象征皇帝特殊恩宠的黄马褂;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4)根据材料三及其所学知识,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在“未战之前,就胜负已定”?
2020-01-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重点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2024-06-0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继赌石、开盲盒之后,直播“建盏开窑”引来了众多网友围观。直播间里,一人拿着刀不停地打开匣钵(如图),另一人负责解说开出来的瓷器,引导网友购买。至今仍盛行不衰的制瓷工具“直壁平底匣钵”出现于(     
A.新石器时代B.春秋战国C.南朝D.宋代
5 . 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教育(       
A.顺应时势,开始改革B.思想自由、全盘西化
C.推陈出新,废除科举D.新旧并存、新故相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船山(王夫之)生当明清鼎革之际,试图对引起当时社会变故、民族危机的内在因由予以学术文化史的全面考察和系统总结,以其为锻铸未来寻找新希望的种子。从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维系与发展的角度,认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宋代的承继者为张载,此即是中华正学的集中表现。侯外庐在《船山学案》中指出:“夫之先生的学术,比清初的诸大儒都要丰富多面……夫之先生的学术是清以前中国思想的重温与发展,他不但把六经别开生面地重新解说,而且从孟子以后的中国哲人多在他的理性主义批判之下翻案估定,所以他的思想涵盖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学的学术基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夫之思想产生的条件。
7 . 1829年,美国总统杰克逊上任后仅三个月就免去近千名官员,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对此,纽约州参议院威廉·马西辩解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属于胜利者所有。这一现象(     
A.有利于政党政治的公平公正B.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廉洁高效D.有利于巩固执政党的统治地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四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遇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熹的孔子”的含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022-07-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的兴起,具有鲜明的文化目的性,这就是“救时之弊”。胡适在分析战国诸子成因时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与王阳明学说的异同之处。
2022-11-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
2022-12-23更新 | 227次组卷 | 62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