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工业革命的起点,学术界曾有两种观点比较流行。一种是汤因比的观点,他将1760年代定为工业革命的起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另一种观点关注1780年代,罗斯托等学者持有这种观点。但目前更多学者将起点视为更为模糊的时段,他们将18世纪中期作为工业革命的开端。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变革与延续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8世纪英国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2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对该条文的评述,正确的是(     
A.表明总统无权否决法案B.保证了国会绝对立法权
C.防范了总统的专制独裁D.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论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此后,自然界被认为像最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天体运动规律可以被准确无误的预测,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与该评述相关的史实是(     
A.文艺复兴使人彻底挣脱宗教束缚B.科学革命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
C.宗教改革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D.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主义的旗帜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政府依然推行重商主义。为保障毛纺织品出口,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禁止羊毛出口,又禁止工匠和技术工人移居国外,并长期禁止纺织机械及其他设备出口。为避免外来竞争,1700年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丝绸及印染棉布进口,这对于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造成重大打击,但却促进了国内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口商品的高关税相对应,英国政府又实施出口补贴政策,以推动对外出口。18世纪末,重商主义受到挑战,英国政府开始尝试自由贸易政策,80年代英国与宿敌法国签订了一份自由主义的商业协定,赋予两国在欧洲商业和贸易中的完全自由。

——摘编自钱乘旦、刘金源《英国通史(四)》

材料二   清朝满族当政,以少制多,更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坚守重本抑末政策,但康熙也提出“恤商”和“利商便民”口号,清延长期对待工商业既不提倡,也不大禁。清朝废除明朝的匠籍制度,给官营手工业者自由,放弃明代官矿政策,允许商民开矿。政府财政税收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商帮为政府和皇室专卖物质,并兼营典当、汇兑等业务,势力经久不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家财税长期主要来源于田赋,海关收入比重在1753年四口通商时所占岁入税额仅四十分之一,乾隆后期进一步改为一口通商;另一方面进口商品除了铜、铅就是一些高档奢侈消费品,对外贸易没有建立在自身迫切需要之上。

——摘编自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8世纪中英工商业政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前期的工商业政策。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摘自《现代化的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下面为古代的一首诗歌名篇中的句子:“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埃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下列对之所做出的评述最合理的是
A.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
B.句式较为灵活,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C.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语言率真自然,风格瑰玮绚灿
D.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
7 .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关于此段材料的评述错误的是
A.俄国1861年发生了废除农奴制改革
B.这场变革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经过这场变革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这场变革彻底摧毁了沙皇专制制度
2021-07-0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会议,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它还让世界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中新中国的分量。”此评述所涉的会议
A.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B.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国家关系
C.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9 . 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忘秦孤立之败,于是破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候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   顾炎武:“知封建之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1)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字形结构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主要区别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3)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世纪中期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只登行情物价、航运消息等内容;《上海新报》上广告、船期、行情等信息占据了绝大多数版面。由此可知,报纸
A.仅反映轮船运输业概况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是商业信息的重要载体D.发挥了评述时政的功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