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这一评论
A.支持了国民革命
B.声援太平天国运动
C.肯定了南昌起义
D.针对的是武昌起义
2 . 下表反映了部分思想家的主张。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
人物(或活动)主张
魏源《海国图志》“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贸易之道广矣哉,通有无,权缓急,征贵贱,便远近,其利至于无穷”
康有为《请厉工艺奖创新折》“方今万国交通,政俗学艺,日月互校,优胜劣败,淘汰随之”
孙中山1912年的一篇演说词“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
A.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实现自强B.宣传开放思想以求改革
C.认清了当时腐败落伍的现实D.鼓励自由贸易以求富强
3 .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对“人”的解读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东西方的“理想人格”

古代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古代希腊城邦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材料三   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每个观点关于古代东西方“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元时期的理学家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关于“做人”方面的观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东西方思想观点差异的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东方“人的觉醒”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023-05-23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为主,君为客”
2023-06-15更新 | 128次组卷 | 32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基础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作者赞赏华盛顿的原因应该不包括
A.“不设王侯之号”
B.“君民共治天下”
C.“公器付之公论”
D.“不循世及之规”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正光(520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魏书》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2018-04-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夸。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四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燕南、燕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王夫之说:“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四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边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易白沙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中说,“各家之学,亦无须定尊于一人。孔子之学,只能谓为儒家一家之学,必不可称为中国一国之学”,“以孔子统一古之文明,则老庄杨墨,管晏申韩,长沮桀溺,许行吴虑,必群起否认”。下列思想与之最为接近的是
A.“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B.“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