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18世纪80年代的英国,人们穿的棉布马甲超过了羊毛和亚麻布马甲,围巾的质地变化也呈现这种趋势。1730年以前英国没有棉袜出现,而18世纪80年代毛绒袜和棉袜的比例是1:4。促进上述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剩B.人民群众消费观念的变化
C.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15年2月到6月,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向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短短的四个月内,“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B.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加强
C.儒学引领世界艺术发展价值走向
D.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2022-05-21更新 | 1087次组卷 | 23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汉代除崖墓外,各类墓上均有坟丘,帝王、贵族官僚墓上的坟丘都十分高大。西汉帝陵以坟丘为中心,周围筑夯土墙垣。每墙中央开一门,构成一个陵园。园内有寝殿、便殿,因旁有庙。汉代墓室构造日趋复杂。有土坑木椁墓、石室墓、画像石墓、砖室墓、画像砖墓等。食物、衣科、各种器皿及生产工具等等,经常出现于汉墓中。汉代上自天子,下至臣民,家有丧事,亲故往往送钱帛财物以助丧,贫人与富人俱钱百,并为赙礼。

灵魂不灭观念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能祸害或保护子孙,干预人事,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人类丧葬习俗中出现了厚葬现象。“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东汉政论家王符就厚葬现象曾批判道:“虽.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 ,则称以为孝,显明立于世,光荣著于俗。”世人在丧葬上的奢侈行为不过是打着尽孝的幌子以博取功名而已。

——摘编自郝建平《论汉代厚葬之风》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关于丧葬礼俗的改革,不论是来自官方还是民间,其主旨均侧重于改造旧礼、创立新制。虽然在制定新丧礼的时候参考了先秦《仪礼·士丧礼》和《朱子家礼》之类的典籍,然而同时还参酌了西方丧礼、国际惯例以及现行礼仪制度。这种变革打破了历代制礼所采用的“复礼”原则与注经方式。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直至今日,追悼会的仪式与当年所定制度大同小异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丧葬礼仪既含有社会生活的内容,即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与怀念,对死者生前事业、功德的评价与彰显,以教育后人继承死者遗志,完成未竞事业;又含有信仰的内容,即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世界表示送行和祝福,通过仪式超度亡灵使死者灵魂得以安息。取缔丧礼中的宗教仪式,破除鬼神迷信,是民国时期丧葬礼俗改革的重要方面,这就淡化了丧葬礼仪中信仰的内容。此后,褪去神秘的外衣,显露平实的本色,成为丧葬礼俗演变的趋势。

——摘编自严昌洪《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厚葬之风的表现,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时期丧葬礼俗改革的特征,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2022-04-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 上的集权与分权”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必要的集权和有条件的放权,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 ——[美]拉斯韦尔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与"多"的统一,彼此不可分离,"多"通过"一"来实现。因此,中央政府离不开地方政府,反之亦然。 ——毛泽东
材料◆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较之前出现的变化特点是:良性互动逐渐取代零和博弈;中央权威和地方权限双向增长;地方权限和地方责任同步上升。
—摘编自易承志《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特征,趋势与路径分析》
南斯拉夫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自治社会主义制度,它自成一体,独树一帜,避免了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带来的诸多弊病,可是却建向另一个极端,因为过分强调自治,为南斯拉夫危机失控并最终解体理下了制度性隐患。
——摘编自陈新明《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失致—一关于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思考》
◆在联邦主义下,虽然联邦政府与各成员政府都处在共和的国家主权下,但是他们在承认各自在法律和行政上的独立前提下,保持着一种合作和协调的关系。这样就在美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内保证基层的民主。在美国实行的联邦制保证了一个多种族和民族的国家稳定。
——摘编自元子龙《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中集权与分权的困境探究》
通过研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下表所示为在国际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日内瓦公约》的发展变化。表中信息可作为例证说明,近代以来(          
版次主要内容备注
第一版(1864年)成立“战时人道主义援助的永久救助机构(国际红十字会)”第一批只有12个国家签约,集中于欧洲。
第二版(1929年)改善战地军医条件——
第三版(1929年)签约国需保证战俘权益——
第四版(1949年)禁止在战区蓄意或无差别攻击平民与民用建筑,攻击部队必须采用预防和预警措施,尽可能地保护平民生命与财产。由联合国发起,截至2022年年初有173个国家赞成,但美国、以色列、印度等国仍未签署。

A.西方外交制度的示范效应B.欧洲民族意识的率先觉醒
C.联合国所发挥的协调作用D.国际法的发展进程和局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年首次部署以来,联合国维和行动已经超过了70年。最先出现的是观察团,其任务是以定点巡逻等方式进行观察、监测和报告,防止冲突升级。观察团最初部署在两个国家或政治实体之间,这类行动只需派驻少数军事观察员,不携带任何武器,无需使用武力。后观察团不同,冷战期间多数维和特派团以维和军人为主,配以少量军事观察员和文职人员。维和军人允许携带轻式器用于自卫。这类维和行动1956年首次在中东出现, 1960年启动刚果行动,其维和军人最多时近两万,为冷战期间规模最大。冷战结束后,鉴于大批国家陷入或刚刚结束内部冲突,维和行动增加了一些职能。除了军人和警察外,参与维和的还有不少民事领域的专家,包括管理、经济、法律、排雷、选举、民政、新闻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这些人员以不同功能组合在一起,,冲突后建设任务内嵌于维和行动当中。19944月到6月中旬爆发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造成80- 100万人死亡。当时卢旺达有2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但职责仅限于调停和人道主义援助。大屠杀持续近一个半月后,联合国才决定将援助团人数增加到5500人,并扩大其行动授权。这之后,强力维和与多层面维和存在交叉与重合,但更强调动用武力的可能性。

——摘编自 李因才《强力维和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成立后其维和行动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2-04-23更新 | 101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近代教育与时代变迁】

材料-  20世纪初,近代学堂大规模兴起。1902年到1911年,近代学堂由700余所发展至52500所,在校学生最高时达到163万多人。新型的大中小学、师范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纷纷出现,各级学校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清政府以积极姿态推动官费和自费留学,采用学业考试和授官考试的办法对回国留学生实行出身或官职奖励,1901年留日学生不过200人,1904年达3000多人,1905年增加到8000多人。但是这些新式学堂的毕业生,经过考试进入到仕途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使学生及新知识群体破坏性功能超长发挥,而建设性功能受到抑制。

——摘编自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相当多的人士关注教育问题,坚持教育救国。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树立优良学风。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为发展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执著探索。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沈泽民苏维埃大学、列宁小学、劳动小学等,后来在陕甘宁边区,又创办和续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高等学校。

一摘编自关威《中国近代教育历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废除科举制后社会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教育实践对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
8 . 1873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球运动成本的降低,英国温菲尔德少校在古典网球的基础上,设计了“草地网球”,被认为是现代网球诞生的标志。至此,网球由一种贵族运动向大众性运动转变。这一变化
A.源于工业革命的推动B.体现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推动体育技能的提高D.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
9 . 康熙时期,苏州阊门外的踹坊工匠“从前数有七八千余”,到雍正七年增至万余人,“皆系外来单身游民”。这一变化
A.表明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B.加剧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C.反映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D.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
10 . 转运使司在宋初设置时只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司机构,“专主粮饷”,供应军队。到南宋后期转运使司的属官有“主管文字”“斡办公事“准备差遣”“帐斡”等,属官之下配备人吏如勾押官、前行、后行等。这一变化
A.促使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说明了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标志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D.反映出中央集权继续强化
2021-10-24更新 | 542次组卷 | 17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