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余光中(1928-2017),出生于南京,10岁因战乱随母亲辗转到重庆,19岁考入金陵大学,21岁遭遇人生第二次逃亡,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20多年后写下了著名诗作《乡愁》。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其出生时正值北伐战争时期
B.其童年离乡与日本侵华有直接关系
C.其就读的大学位于中共革命根据地
D.《乡愁》创作于海峡两岸“三通”后
3 . 1929年,斯大林在《大转变的一年》中写道,“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对此“新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国内工业化建设正在推行B.农业经济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C.农民对这一转变充满期许D.农庄的集约化经营显著提高生产力
2016-11-27更新 | 3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分封制的解体,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也随之转型,官僚制度和郡县制在土地私有权得到社会承认的经济基础上确立,宗法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大大降低,但只要家中仍是父权、族权至上,重视血缘的继承和存在同居共财的情形,宗法制度就是存在的,尊老传统也就有了传承的土壤。”对上述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宗法制在封建社会确立后仍然存在但却逐步走向消亡
B.尊老传统的传承与宗法制的存在有着必然联系
C.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和闭塞性使尊老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D.分封制与宗法制虽互为表里,但两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程度却不同
2016-03-02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三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5 . 有研究者通过对英文文献的解读剖析,计算了中国华娄地区(大体相当于今上海市松江区)和荷兰在1823—1829年间劳动生产率(见下图,注:GNP为国民生产总值)。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比较,1823—1829(华娄=100)
A.拥有海外殖民地和投资收入的荷兰,人均GNP会更高于税负沉重的长三角地区
B.当时荷兰是“海上马车夫”,水运生产率远高于受到闭关制约的长三角地区
C.荷兰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
D.长三角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与荷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基本相当
6 . “1931年和1871年相比,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增长了224倍,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了155倍。60年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了182倍。尽管双方贸易的商品结构还对中国很不利,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近代中日贸易中,日本处于出超地位
B.近代中日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为保护民族经济要注意与日本这样的国家保持距离
D.平等友好是中日贸易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2016-02-1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7 . 观察下图,对该图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B.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
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D.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